[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颗粒材料旋转等离子体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07969.0 | 申请日: | 2013-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8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沈文凯;王红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奥普斯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37/32 | 分类号: | H01J37/32;H05H1/46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孟宏伟 |
地址: | 215011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颗粒 材料 旋转 等离子体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等离子体处理装置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改进型颗粒材料旋转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电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它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常被视为是除去固、液、气外,物质存在的第四态。
目前,等离子体装置一般的是在密封容器中设置两个电极形成电场,用真空泵实现一定的真空度,随着气体愈来愈稀薄,分子间距及分子或离子的自由运动距离也愈来愈长,受电场作用,他们发生碰撞而形成离子体,这些离子的活性很高,其能量足以破坏几乎所有的化学键,在任何暴露的材料表面引起化学反应,从而使材料表面的结构、成分和基团发生变化,得到满足实际要求的表面。等离子体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而且改性仅发生在材料表面,对材料内部本体材料的性能没有影响,是理想的表面改性手段。
现有技术中,针对颗粒材料,由于颗粒材料的堆积特性,容易造成材料堆积,导致材料处理不均匀,处理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等离子体处理时需要保持真空度,在进料和出料的过程中需要停止等离子体处理,完成进料和出料后再进行等离子体处理,这样的生产程序繁琐,浪费人力,生产效率也很低。
因此,亟需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颗粒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型颗粒材料旋转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型颗粒材料旋转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包括进料腔、反应腔、电极组件、高频电源、出料腔和负压装置,所述反应腔一侧设置有进料口和用于反应气体通入的气体入口,所述反应腔另一侧设置有出料口,反应腔进料口端高于反应腔出料口端并与水平面倾斜角度A放置,所述进料腔与所述进料口连接,所述出料腔与所述出料口连接,所述反应腔内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反应腔外表面,所述高频电源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所述负压装置分别与所述进料腔、所述出料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角度A为5°~60°。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组件为一对对称设置的环形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和设置于所述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进料腔、第二进料腔和螺杆送料机构,所述第一进料腔还与所述负压装置连接,所述螺杆送料机构出口与所述进料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螺杆送料机构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进料轴和设置于所述进料轴上的进料叶片,所述进料轴沿进料方向设置,所述进料叶片为沿进料方向螺旋状叶片,并且所述进料叶片顶部与所述进料腔本体内壁相切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腔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出料腔和第二出料腔,所述第一出料腔进口与所述出料口连接,所述第二出料腔还与所述负压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负压装置将进料腔、反应腔、出料腔抽真空,高频电源激发电极组件生成电场,反应气体从气体入口进入反应腔并经过电场电离;颗粒材料从进料口进入反应腔中,电离后的反应气体对颗粒材料表面等离子处理,同时,搅拌机构对颗粒材料进行搅拌,使得处理更加均匀,提高处理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生产过程中可实现进料、等离子体处理、出料同时进行,实现不间断进出料,即进出料时不需要停止等离子体处理,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出料腔,2、出料口,3、负压装置,4、反应腔,5、电极组件,6、进料口,7、第二进料腔,8、气体入口,9、搅拌机构,10、螺杆送料机构,11、第二出料腔,12、第一进料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奥普斯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奥普斯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079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