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骨窗充气加压包扎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2997.1 | 申请日: | 2013-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1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邢细红;张爱明;谢元元;董又坤;廖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邢细红 |
主分类号: | A61F13/12 | 分类号: | A61F1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4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加压 包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器械,特别是一种骨窗充气加压包扎带。
背景技术
目前,去骨瓣减压术作为颅脑损伤引起的颅高压以及难以控制的恶性颅高压的最后治疗措施,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于临床。去骨瓣术后至颅骨修补之前,患者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颅骨缺损,临床研究表明去骨瓣减压术因颅骨缺损可引起很多并发症,同时研究也表明予以术后骨窗加压包扎可以预防和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于术后骨窗加压包扎通常使用的是绷带包扎,临床上绷带加压包扎不稳定,容易松脱,不方便,包扎费时,绷带不能重复再次利用,浪费资源,还存在对于骨窗加压包扎,加压受力不均匀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骨窗充气加压包扎带,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骨窗加压包扎不稳定,容易松脱,不方便,包扎费时,绷带不能重复再次利用的缺陷,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骨窗加压包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骨窗充气加压包扎带,包括包扎带,包扎带的两端设有互相配合的第一粘扣,所述的包扎带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气囊袋,气囊袋内设有气囊,气囊袋的边缘设有固定带,固定带的端头设有第二粘扣。
所述的气囊袋为两个,气囊和固定带也相应地为两个。
使用中,两个气囊袋位于头颅的两侧,并通过固定带上的第二粘扣互相连接。
所述的气囊内壁设有多个连接点。
包扎带下方还设有下固定带,下固定带的端头设有第三粘扣。
所述的气囊上设有充气口,充气口上设有单向阀。
所述的气囊袋尺寸为12~15×15~18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骨窗充气加压包扎带,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绷带进行术后骨窗加压包扎不稳定,容易松脱,不方便,包扎费时,绷带不能重复再次利用,浪费资源,对骨窗加压包扎压力不均匀等缺陷。本实用新型能方便、简单的进行术后 骨窗加压,同时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整加压的包扎力度,并且由于不直接接触,本实用新型经过消毒后可以重复利用,节约医疗资源,并同时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粘扣1,第二粘扣2,包扎带3,固定带4,气囊5,充气口6,气囊袋7,下固定带8,连接点9,第三粘扣10。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中,一种骨窗充气加压包扎带,包括包扎带3,包扎带3的两端设有互相配合的第一粘扣1,所述的包扎带3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气囊袋7,气囊袋7内设有气囊5,气囊袋7的边缘设有固定带4,固定带4的端头设有第二粘扣2。使用时,通过第一粘扣1的结合将包扎带3固定在眉弓与枕骨隆起上,将气囊袋7覆盖于术后骨窗上,同时通过固定带4将整个包扎带3固定于头颅顶上,然后通过充气口6向气囊5中充气从而达到对骨窗加压包扎的效果,可以通过改变向气囊5内充气量来调整加压包扎的力度。
优化的如图1中,所述的气囊袋7为两个,气囊5和固定带4也相应地为两个。使用中,两个气囊袋7位于头颅的两侧,并通过固定带4上的第二粘扣2互相连接。如图2中所示,由此结构,与头颅两侧的骨窗相适应,而即便是仅有一侧骨窗,采用该结构也可以使受力更为平衡,包扎效果更佳。
如图1中,所述的气囊5内壁设有多个连接点。由此结构,限制了气囊5充气后的厚度,以使气囊5更为扁平。
如图1中,包扎带3下方还设有下固定带8,下固定带的端头设有第三粘扣10。由此结构,可以将下固定带固定在患者的下巴上,从而确保包扎带3的固定更加可靠。
所述的气囊5上设有充气口6,充气口6上设有单向阀。由此结构,可以自动密封气囊5内的气体,便于充气,需要放气时则采用探针的方式放气,便于控制。
所述的气囊袋7尺寸为12~15×15~18cm。略大于骨窗12×15cm的尺寸。气囊5尺寸与气囊袋7尺寸相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邢细红,未经邢细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29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断时间面积法热分摊系统
- 下一篇:章鱼式节能暖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