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两次成型构建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15134.X | 申请日: | 2013-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2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赵雷;甘丽;童攒;李银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33/00 | 分类号: | B29C33/00;B29L2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王汛琳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次 成型 构建 通道 海绵 神经 导管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构建海绵神经导管的模具,具体涉及一种两次成型构建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的模具。
背景技术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约有2.8%的外伤病人伤及周围神经。我国每年周围神经损伤病例达200万例,美国和欧洲每年也分别有近20万和30万例。临床上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最常用的方法是自体神经移植。然而,自体神经来源有限,常伴随供区的功能受损,还受可修复长度、疤痕等问题限制;异体神经移植又有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随着材料学、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迅速发展,以神经导管替代自体或异体神经移植,已成为修复神经缺损和重建神经功能的重要途径。典型的神经导管是以非生物或生物材料预制成中空导管,在导管内培养种子细胞和结合神经营养因子,再将受损神经的远、近端放入管内,两断端神经外膜与管壁缝合,诱导近端神经轴突沿管腔再生并长入远端。在神经导管的构建和应用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报道较多的导管材料包括胶原、明胶、壳聚糖和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醇酸、聚丙交酯等合成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
研究表明,在选择了导管材料、种子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之后,构建什么样的导管内部结构对神经再生速度与功能重建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导管是中空的单通道导管,虽然对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具有积极作用,但还存在如管径过大容易产生错误引导等一些明显不足。
高分子溶液在冷冻过程中会膨胀,而在冷冻干燥过程又常会收缩,如果通过一次成型的方法,制备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则因导管材料收缩而很难准确控制其内径和外径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两次成型构建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的模具,通过该模具可以实现两次成型构建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两次成型构建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的模具,包括单通道成型模具(第一次成型模具)和多通道成型模具(第二次成型模具)。两种成型模具的主体结构相同,包括模具本体和外模,两种成型模具的区别在于外模通道数目和孔径不同。所述的模具本体具有管状模腔,作为液 体的主要加入部位。所述的外模由外模一和外模二组成,外模一和外模二均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状,其开口端吻合后形成与模具本体完全匹配的空腔,可将模具本体固定在其内。外模的两侧(即外模一和外模二的两个顶端(与开口端相对的一端))中央分别有固定孔,用于通过贯穿的钢针,钢针在模腔中的排列由外模上的固定孔的分布决定,海绵神经导管的横截面形态和尺寸由模具本体的模腔管径的形态和尺寸决定,钢针与模腔共同决定所制备的海绵神经导管的宏观形态。所述的固定孔为单个时该成型模具为单通道成型模具;所述的固定孔为多个时该成型模具为多通道成型模具。外模的两个顶端分别有注料孔和排气孔,用于物料的流动或通过。模具本体与外模之间有空隙时,用注射器通过注料孔可将物料注入模具本体的模腔内,同时模腔内的空气可由外模的排气孔流出。当外模一和外模二之间相互对合时,可将模具本体与外模之间多余的物料经过注料孔和排气孔流出,当外模一和外模二完全对合后可将模具本体固定在其内,并且模具本体的管壁可将注料孔和排气孔封住。模具组装好后,钢针通过外模一侧的固定孔均匀插入平行于模具本体长轴并通过另一侧外模固定孔。
所述的两次成型构建多通道海绵神经导管的模具的另一种形式为:在外模的两侧中央分别有与模具本体管状模腔横截面相同的开口,在开口处设有孔板,孔板上有固定孔,用于通过贯穿的钢针。若孔板的固定孔的为单个时,则该成型模具为单通道成型模具;若孔板的固定孔的为多个时,则该成型模具为多通道成型模具。此种形式不需要做两套外模,只需更换孔板即可。
为了使所制备的海绵神经导管容易脱模,所述的模具本体优选由左模和右模组合固定而成。为防止左模和右模合模后水平发生滑动,左模和右模的内侧面优选为紧密结合的凸起结构和凹陷结构。
为保证左模和右模紧密贴合,所述的模具本体外部优选为四方形的方柱。
所述的外模为一长一短,长度相对较长的外模一有注料孔,长度相对较短的外模二有排气孔。这种设计可以使视野暴露更加清楚,操作更加简便,提高了钢针的穿插效率及准确性。
所述的外模一和外模二的开口端均有用于使其吻合的固定板,固定板上有螺孔,通过调整螺丝的长度控制外模一和外模二的吻合与否,从而达到控制注料孔和排气孔的开放或关闭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151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