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燃烧设备的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0034.6 | 申请日: | 2013-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21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董为勇;王芸;彭程;彭小波;王华文;仲召进;周传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7/00 | 分类号: | F23C7/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34113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01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燃烧 设备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燃烧设备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物料进行燃烧时,在普通燃烧设备中,物料从燃烧筒下部经过燃烧加热后在引风机抽风形成的负压状况下上升至燃烧筒上部金属弯头区域,绝大部分物料经过碰撞后经引风机抽风后继续往下段管道前进,但有少部分空心物料与金属弯头发生碰撞后,发生破碎,粘在此区域,日积月累,粉状残留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至燃烧器孔隙处,容易导致燃烧器熄火。虽然经过后期吹扫,燃烧器可以继续运行工作,但多频次的燃烧器熄火不仅会导致燃烧器故障的发生,而且减少了燃烧器的连续运行时间,降低了最终产品的实际生产产量。经过广泛检索,尚未发现较为理想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阶段对物料进行燃烧时,在燃烧筒上部的弯头区域产生粉状残留物料的等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燃烧设备的辅助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燃烧设备的辅助装置,包括燃烧筒,在燃烧筒的中间设有弧形拐角,在燃烧筒的一端连接燃烧器、另一端连接引风机,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筒的弧形拐角处配合连接一组通风管,通风管与大气相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通风管的一端设有圆弧端面,圆弧端面与燃烧筒的弧形拐角对应配合,通风管的另一端伸出燃烧筒的筒壁。
在所述的通风管伸出燃烧筒筒壁的一端还配合连接一个柱塞。
在设备工作时,柱塞从通风管中取下,当设备停止工作时,再将柱塞塞进通风管的入口。
所述的通风管的圆弧端面与燃烧管的弯头处的弧形拐角相切,当设备工作时,在引风机的作用下,通风管将燃烧筒外的空气引入筒中,由于通风管中的空气一直在流动,不仅使物料与金属弯头区域碰撞机率减少,而且即使碰撞产生物料残留物,也会在引风机抽风产生负压的影响下,继续往下端管道前进,而不会在金属弯头区域残留并下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容易安装,提高了整个设备的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了物料与金属弯头区域的碰撞机率,使得金属弯头区域不再产生物料残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燃烧设备的辅助装置,包括燃烧筒1,在燃烧筒1的中间的弯头处设有弧形拐角1a,在燃烧筒竖直向下的一端连接燃烧器2、另一端连接引风机3,燃烧器2连接盛料装置7,盛料装置7中的物料经过燃烧器2的火焰6燃烧后进入燃烧筒1中,其特征在于:在燃烧筒1的弧形拐角1a处焊接两个通风管4,通风管4与大气相通。
所述的通风管4的一端设有圆弧端面4a,圆弧端面4a与燃烧筒1的弧形拐角1a相切,通风管4的另一端伸出燃烧筒1的筒壁,在每个通风管4伸出燃烧筒1筒壁的一端还配合连接一个柱塞5。
工作原理
物料经过燃烧器2加热后在引风机3抽风形成的负压状况下上升至燃烧筒1上部的金属弯头区域,绝大部分物料由于从通风管4中进入的空气,而使得物料不会与金属弯头区域发生碰撞而继续向下段管道前进。少部分高温物料与金属弯头发生碰撞后,发生破碎,粘在金属弯头区域的弧形拐角1a处,此时利用引风机抽风形成的负压,从通风管4中进入的空气会自动对弯头区域的进行吹扫,吹出的物料由引风机抽出,从而不会形成破碎物料粘结的情况,进而减少了下落的破碎物料量,降低了燃烧器被动熄火的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00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