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红外感应式显示屏背光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2125.3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1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胡小平;王李芳;张长伟;郁录平;隋正;周晨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感应 显示屏 背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背光照明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感应背光灯,具体涉及一种红外感应式显示屏背光灯。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电脑显示屏使用中,当用户离开电脑前时,电脑显示屏必须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熄灭,或者通过显示屏开关人为的将其关闭。当用户回到电脑前时,必须通过相应的按键或者开关来将显示屏打开。这样浪费了电源,而且操作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红外感应式显示屏背光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信号采集单元、信号分析处理电路以及连接到显示屏背光灯上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信号采集单元的输出端与信号分析处理电路的输入端相连,信号分析处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控制信号输出单元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的信号采集单元为安装在显示屏上的被动红外探测器。
所述的被动红外探测器包括菲涅尔透镜以及用于将波长为8~12um之间的红外信号变化转变为电信号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
所述的信号分析处理电路包括传感器信号输入模块、两级信号放大器、一个比较以及用于分析并输出控制显示器背光灯信号的单片机;其中,电路结构具体为:
信号采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一级信号放大器的输入端和比较器的一个输入端相连,一级信号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二级信号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二级信号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比较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上,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单片机上,单片机的输出端与控制信号输出单元相连。
所述的单片机采用STC生产的型号为STC15F101W的单时钟单片机;信号采集单元将采集到的信号输入到单时钟单片机的P3.4端口上,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单时钟单片机的P3.5端口上,单时钟单片机的P3.3端口作为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控制信号输出单元相连。
所述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包括电阻以及三极管,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电阻以及三极管与显示屏背光灯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被动红外传感器安装在显示屏合适位置,可以调节检测区域的角度与范围。硬件电路连接简单,功能稳定。通过将微弱的信号两级放大,最后通过比较器的比较即可判定被动红外传感器检测的区域内有没有人出现,发出匹配的信号来驱动电路,实现红外感应式背光灯开关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被动红外探测器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的电路接线示意图。
其中,1为传感器信号输入模块;2为一级信号放大器;3为二级信号放大器;4为比较器;5为单片机;6为显示屏背光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信号采集单元、信号分析处理电路以及连接到显示屏背光灯6上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信号采集单元的输出端与信号分析处理电路的输入端相连,信号分析处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控制信号输出单元的输入端相连。信号采集单元为安装在显示屏上的被动红外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包括菲涅尔透镜以及用于将波长为8~12um之间的红外信号变化转变为电信号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信号分析处理电路包括传感器信号输入模块1、两级信号放大器、一个比较4以及用于分析并输出控制显示器背光灯信号的单片机5;其中,电路结构具体为:
如图3所示,信号采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一级信号放大器2的输入端和比较器4的一个输入端相连,一级信号放大器2的输出端与二级信号放大器3的输入端相连,二级信号放大器3的输出端连接到比较器4的另一个输入端上,比较器4的输出端连接到单片机5上,单片机5的输出端与控制信号输出单元相连。单片机5采用STC生产的型号为STC15F101W的单时钟单片机;信号采集单元将采集到的信号输入到单时钟单片机的P3.4端口上,比较器4的输出端连接到单时钟单片机的P3.5端口上,单时钟单片机的P3.3端口作为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控制信号输出单元相连。控制信号输出单元包括电阻以及三极管,单片机5的输出端通过电阻以及三极管与显示屏背光灯6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21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绞刀头强力湖底清淤泵
- 下一篇:安全挖掘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