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地热温度补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6154.7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25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怡岷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怡岷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4D12/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章艳荣 |
地址: | 061500 河北省沧州市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太阳能 地热 温度 补偿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热温度补偿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地源热泵市场十分火爆,全国应用地源热泵的工程也在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现出来,由于前些年,人们对地源热泵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及一些工程安装商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导致有些工程制冷或者制热效果很差,尤其是那些单一制冷或者制热的工程,不仅整体制冷或取暖的效果差,而且造成地下换热器的温度场变化,从而导致整个工程不能运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量利用率高的基于太阳能的地热温度补偿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电发热元件和地埋管,地埋管埋在土壤中,电发热元件设置在地埋管中,电发热元件连接太阳能发电装置。
为了便于制作,所述的地埋管为直管。
为了更好的将热能传递给土壤,所述的地埋管为U形管,电发热元件为发热电缆,发热电缆呈螺旋状,发热电缆贴在地埋管的内壁上,地埋管的两端分别处于U形管的两个直管中。
为了保证发热电缆的供电量稳定,包括有充电放电控制器,太阳能发电装置连接充电放电控制器的充电端,电发热元件连接充电放电控制器的输出端。
为了使太阳能发电装置能更好的接受阳光,所述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转动设置在一个固定座上,太阳能电池板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减速机,电机减速机的电源线连接充电放电控制器的输出端。
为了使太阳能电池板转动运动的稳定性好,所述的固定座包括底板、支撑台和传动轴,电机减速机设置在底板上,传动轴的一端与电机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撑台中,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面固定有一个支撑杆,支撑杆垂直固定在传动轴的中间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再将电能直接输送到地下转化热能给土壤加热,热利用效率高,而且没有管道的热损失。本实用新型可解决冬季单一取暖的地源热泵系统造成用于取热的土壤中温度逐年下降、冬季取暖效果逐年变差的问题,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太阳能电池板及固定座的连接结构示意放大图;
图4是图3的右视图;
图中:1、太阳能电池板,2、电机减速机,3、底板,4、充电放电控制器,5、导线,6、地埋管,7、发热电缆,8、支撑杆,9、支撑台,10、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体实施列,它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充电放电控制器4、导线5、地埋管6和发热电缆7。地埋管6埋在土壤中,发热电缆7设置在地埋管6中,地埋管6为直管,发热电缆可以随意设置在地埋管6中,也可以规则的排列在地埋管6中,如一端朝上一端朝下的直线形式、具有一折弯且两端都朝上的形式或者是螺旋形式,发热电缆7的两端连接有导线5,导线5连接在充电放电控制器4上的输出端上,太阳能电池板1连接在充电放电控制器4的充电端上。发热电缆7也可以采用其它电发热元件,如电阻丝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板1转动设置在一个固定座上,太阳能电池板1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减速机2,电机减速机2的电源线连接充电放电控制器4的输出端。固定座包括底板3、支撑台9和传动轴10,电机减速机2设置在底板3上,传动轴10的一端与电机减速机2的输出轴连接,传动轴10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支撑台9中,太阳能电池板1的背面固定有一个支撑杆8,支撑杆8垂直固定在传动轴10的中间位置。
本具体实施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发热电缆7放入地埋管6,并将发热电缆7的两端连接上导线5,导线5露出地埋管6外;(2)将地埋管6埋在需要补偿温度的土壤中,并使导线5露出地面;(3)将固定座固定在阳光充足的位置,将太阳能电池板1安装到固定座上;(4)将太阳能电池板1、电机减速机2和导线5均连接到充电放电控制器4上。
具体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怡岷,未经王怡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61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