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弹服服体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9177.3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44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晓波 |
主分类号: | F41H1/02 | 分类号: | F41H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弹 服服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设备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防弹服服体。
背景技术
防弹服是用于人体躯干免受弹丸或弹片伤害的一种单兵防护军服,多呈背心状,对人体胸、腹部有良好的防护作用。防弹层的厚度,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以防护性能与穿着舒适之间的最佳平衡数确定。军人单兵穿着,能显著地减少战地死亡率和负伤率。
防弹服是在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人员伤亡总数的80%是由低速和中速流弹或炸弹的碎片造成的,专家们从古代铠甲得到启发,在大战末期研制出第一代防弹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碎弹片造成的伤亡仍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人们对防弹服的研制越来越重视,4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研制出合金钢、铝合金、钦合金、玻璃钢、陶瓷、尼龙等材料的防弹服,并用于战场。60年代开始出现用优质化纤材料取代优质钢材的第二代防弹服。70年代以后,防弹服又有了新的发展。
防弹衣可分为软体、硬体和软硬复合体三种。软体防弹衣的材料主要以高性能纺织纤维为主,这些高性能纤维远高于一般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赋予防弹衣防弹功能,并且由于这种防弹衣一般采用纺织品的结构,因而又具有相当的柔软性,称为软体防弹衣。硬体防弹衣则是以特种钢板、超强铝合金等金属材料或者氧化铝、碳化硅等硬质非金属材料为主体防弹材料,由此制成的防弹衣一般不具备柔软性。软硬复合式防弹衣的柔软性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它以软质材 料为内衬,以硬质材料作为面板和增强材料,是一种复合型防弹衣。
作为一种防护用品,防弹衣首先应具备的核心性能是防弹性能。同时作为一种功能性服装,它还应具备一定的服用性能。
防弹衣的防弹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防手枪和步枪子弹目前许多软体防弹衣都可防住手枪子弹,但要防住步枪子弹或更高能量的子弹,则需采用陶瓷或钢制的增强板。
二、防弹片各种爆炸物如炸弹、地雷、炮弹和手榴弹等爆炸产生的高速破片是战场上的主要威胁之一。据调查,一个战场中的士兵所面临的威胁大小顺序是:弹片、枪弹、爆炸冲击波和热。所以,要十分强调防弹片的功能。
三、防非贯穿性损伤子弹在击中目标后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作用于人体所生产的伤害常常是致命的。这种伤害不呈现出贯穿性,但会造成内伤,重者危及生命。所以防止非贯穿性损伤也是防弹衣防弹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有防弹衣防弹层用金属、玻璃钢、陶瓷、尼龙、开夫拉等硬质和软质材料单一或复合制作,使弹头、弹片弹开或嵌伎,并消释冲击动能,起到防护作用。
现有技术的防弹服基本上都是背心形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防弹服对使用者的活动产生影响,但是这些防弹服往往防护面积小,存在防护漏洞,如肋下往往采用条状系带或粘接条,使得身体侧方无法得到很好的防护,颈部以及下腹部,腿部都无法得到有效的防护,防护效果差。如何在不影响使用者行动的情况下,增加防护面积,提高防护性能,是现有技术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防弹服服体基本上都是背心形状,防护面积小,存在防护漏洞,防护效果差等不足,本实用新型的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效果好,防护全面,并且不影响活动的防弹服服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弹服服体,它包括上体主体,所述上体主体包括上体前护片,上体后护片,领口,肩部;上体前护片与上体后护片相连接,上体前护片与上体后护片相连接的部分为肩部,上体前护片顶端带有弧形口,上体后护片顶端带有弧形口,上体前护片和上体后护片顶端带有的弧形口宽度一致,组合形成领口;还包括腰封,所述腰封为1条及1条以上,所述腰封位于上体后护片中下部,固定连接。
所述腰封优选为2条,所述腰封为带状,位于上体后护片中下部,两边相平的位置,一边一条,腰封两端设有连接件。或腰封一端与上体后护片连接,另一端带有连接件的一半,连接件的另一半固定在上体后护片上。
所述连接件为魔术贴,尼龙搭扣,或纽扣,按扣,挂钩,所述固定连接为粘合固定连接或缝纫固定连接。
更具体的说,当腰封为1条时,腰封一端带尼龙搭扣的钩端或毛端,上体后护片上固定尼龙搭扣的毛端或钩端。
腰封优选1条或两条的结构,因为较宽的弹性腰封连接后不但结实,不容易松脱,而且不会由于过紧而造成勒痕或不舒服,导致影响行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晓波,未经杨晓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91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菲林印刷字符的位置检测治具
- 下一篇:折流管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