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恒温层析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9965.2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98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张雅丽;蒋文明;卢江;李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5/22 | 分类号: | B01D15/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 层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层析技术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使活性物质在恒温条件下层析分离的层析柱。
背景技术
层析是分离纯化试验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其原理为利用各组分物理性质的不同,将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层析柱是层析技术中的主体,一般为特制的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
在层析分离活性物质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分离的活性物质(如多酚类物质或酶类物质)在常温下不稳定,经常出现提取后失活而导致的分离失败。常用的解决方法为将层析柱放入恒温层析柜中进行分离纯化,但是这种手段依然无法适用于精度要求高的大批量恒温层析纯化试验,这是由于1)恒温层析柜的操作空间局限,无法安放多根层析管及配套的泵、收集器等设备;2)加样收集等人工操作时需要长时间将柜门打开,导致温度产生大幅度的波动,导致层析效果差;3)恒温层析柜存在的价格高昂、占地空间大,操作复杂等因素加大了试验成本。故亟需设计一种层析效果佳、经济适用的恒温层析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恒温层析试验效果差、需要空间大、成本高的缺点,提供一种使层析过程自动保持恒温的层析柱。其特征在于,由层析管2和套管1组成,其中层析管2是分离纯化设备的主体,嵌套在套管1的内部;套管1和层析管2之间的夹层通有恒温循环水,用于使层析管2处于恒温环境。
所述套管1下端设置有恒温水的入口,上端设置有恒温水的出口,恒温水的入口和出口通过软管3连接恒温循环水槽4。
所述套管1通过若干根连接柱8固定在层析管2的外部,连接柱8分布在套管1和层析管2的中部、底部。套管1和层析管2上表面直接连接为一体。
所述套管1的恒温水入口内部设置有三角形导流体5,用于将恒温水分流为上下两个方向进入导流管6,再以上下2个入口进入套管1和层析管2之间的夹层,其中下方的入口处设置有具有弧度的导流板7。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
1、层析过程温度波动范围小。通过通有恒温水的夹层保证分离纯化的过程在恒温中进行,避免了传统恒温箱打开柜门操作时产生的温度波动。
2、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在传统层析管的基础上外设套管,其制作成本和试验用面积远小于传统的恒温箱保温。
3、方便操作。采用如恒温循环水槽、软管等化学试验室中常用的试验器械作为配件。
4、恒温水流动通畅。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套管内设有导流管、导流板等导流装置,确保进口压力较低的恒温水能够顺利地、均匀地布满层析管的外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恒温层析柱的主视图;
图2为恒温层析柱恒温循环水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恒温层析柱的下端分流示意图;
图中,1--套管,2--层析管,3--软管,4--恒温循环水槽,5--三角形导流体,6--导流管,7--导流板,8--连接柱,9--活塞,10--砂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一步说明。
恒温层析柱的结构及原理如图1所示,包括层析管2和套管1,其中层析管2是分离纯化设备的主体,嵌套在套管1的内部;套管1和层析管2之间的夹层通有恒温循环水,用于使层析管2处于恒温环境。
恒温循环水的导入、循环方式如图2所示,套管1下端设置有恒温水的入口,上端设置有恒温水的出口,恒温水的入口和出口通过软管3连接恒温循环水槽4。
恒温层析柱的下端的分流如图3所示,套管1的恒温水入口内部设置有三角形导流体5,用于将恒温水分流为上下两个方向进入导流管6,再以上下2个入口进入套管1和层析管2之间的夹层,其中下方的入口处设置有具有弧度的导流板7。其中层析管2内部装有分离纯化所需的填料,下端安装有活塞9和砂芯10。
如图1和图3所示,套管1通过若干根连接柱8固定在层析管2的外部。连接柱8分布在套管1和层析管2的中部、底部,套管1和层析管2的上表面直接连接为一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如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连接柱以外的方式等。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99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