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智能独轮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5346.4 | 申请日: | 2013-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3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汉灵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汉灵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 |
地址: | 5181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智能 独轮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独智能轮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独轮车。
背景技术
智能独轮车因其小巧便携,方便实用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被消费者所接受,现有技术中的智能独轮车一般都是通过设置在独轮车的机壳的一侧面上的按键对其进行操作,在车子运行过程中,由于身体动作的变化,两腿会夹紧机壳,因此很容易造成按键的误操作,同时由于独轮车上没有设置LED指示装置,很难及时准确的掌握车子运行状况,其次,由于设置的充电方式比较单一且一般都采用传统的有线充电器进行充电,因此很难满足在一些具备无线充电场合的使用,此外,独轮车上的脚踏板由于要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现有技术下采用的平板结构很难满足承重可靠性要求,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很容易破损,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脚踏板承重能力好,按键操作方便且防误操作,能够满足多种场合充电的便携式智能独轮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智能独轮车,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电动轮,所述机壳下端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脚踏板,所述机壳的上端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电控腔体和供电腔体,所述供电腔体内设置有无线充电装置,所述电控腔体顶部的壳体上分别均布有若干个LED指示装置,所述LED指示装置的两侧设置有充电接口和电源开关,所述电动轮两侧的轮轴上分别对称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脚踏板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侧面与设置在所述脚踏板一端的坡面相贴合,且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机壳上的第一壳体相配合,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纵截面呈三角形的踏板,所述脚踏板的底面与所述支撑柱的侧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大于等于75度。
其中,所述电控腔体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智能独轮车运行的智能电控器件,所述电控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智能电控器件免受电磁干扰的屏蔽层。
其中,所述供电腔体内设置有可充电的锂电池,所述锂电池与设置在所述供电腔体内的无线充电装置相连接。
其中,所述锂电池与所述智能电控器件连接,所述智能电控器件分别与所述LED指示装置、充电接口和电源开关相连接。
其中,所述LED指示装置包括与所述机壳螺纹连接的导光柱和与所述导光柱相配合LED指示灯。
其中,所述支撑柱的一端紧配有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与所述轮轴紧固。
其中,所述支撑柱和所述脚踏板均为铝挤型型材。
其中,所述脚踏板与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用于脚踏板收起和展开的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电动轮,所述机壳下端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脚踏板,所述机壳的上端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电控腔体和供电腔体,所述供电腔体内设置有无线充电装置,所述电控腔体顶部的壳体上分别均布有若干个LED指示装置,所述LED指示装置的两侧设置有充电接口和电源开关,所述电动轮两侧的轮轴上分别对称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脚踏板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侧面与设置在所述脚踏板一端的坡面相贴合,且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机壳上的第一壳体相配合,所述脚踏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壳体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纵截面呈三角形的踏板,所述脚踏板的底面与所述支撑柱的侧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大于等于75度。供电腔内设置的无线充电装置及机壳顶部设置的充电接口,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场合下的充电需求,顶部设置的电源开关和LED指示装置,能够有效防止误操作并及时了解车子运行状况,脚踏板与支撑柱的配合能够有效承重且稳定可靠。本实用新型承重能力好,按键操作方便且防误操作,能够满足多种场合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智能独轮车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智能独轮车的轴测图。
图中:1.电控腔体、2.供电腔体、3.充电接口、4.电源开关、5.脚踏板、6.支撑柱、7.第一壳体、8.凹槽、9.指示灯、10.无线充电装置、11.智能电控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2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汉灵,未经刘汉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53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道状态信息测量方法以及装置
- 下一篇:镍金属配体催化剂形成上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