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菌合股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37614.6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46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沈卫其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明敏制衣有限公司松陵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28 | 分类号: | D02G3/28;D02G3/38;D02G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2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合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名涉及一种新型合功能性合股纱线,尤其涉及一种抗菌合股纱。
背景技术
纱线是组成纺织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之一,单根的纤维经过集合后加捻等过程后组成单纱,每根单纱的性能与组成纱线的每根纤维的材料性质、单根纱线的纤度、捻度等很大关系,直接体现为纱线的强度、手感、光泽等不同性质,当然纤维的诸多物化性能也会直接反应到单根纱线上,比如导电性、耐化学腐蚀性等。将具有特殊物化性能的单股纱线集合到一起并通过加捻、缠绕、包芯、成圈等形式组成一股复合纱,并且在复合纱上能够显现不同根单纱线性能的优点是很难的。用于制作袜子、T-恤衫、内衣等的面料在穿着过程由于汗水和人体分泌出的油脂等排泄物在加上外界的灰尘等污染物会使的上述衣物滋生细菌甚至发出一些难闻的气味,实验证明,贴身衣物长时间不处理产生的臭味基本上都是由于滋生的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的,从材料角度出发,研制一种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抗菌纤维材料,并纺纱成需要的特定功能纱线,是现有技术不能够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上述难题,提供一种经捻合和缠绕两步纺制成的抗菌合股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抗菌合股纱,其特征在于:包括两股基础纱和一股抗菌丝束,两股所述基础纱通过合股加捻捻合成一股复合纱,一股所述抗菌丝束按照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螺旋缠绕在所述复合纱上组成所述抗菌合股纱,所述抗菌丝束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基础纱横截面的直径,抗菌丝束由纳米银聚酯纤维并合加捻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纳米银聚酯纤维是在熔融态聚酯熔体内均匀添加纳米银粉末经抽丝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础纱为Z捻或S捻纯棉纱或其混纺纱。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础纱为Z捻或S捻羊毛纱或其混纺纱。
作为优选方案,单根所述基础纱的支数为70-80S。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抗菌丝束支数为200-250S。
作为优选方案,两股所述基础纱按照S捻向加捻成复合纱,捻度为720-800T/m,所述抗菌丝束按照顺时针方向螺旋缠绕在所述复合纱上。
作为优选方案,两股所述基础纱按照S捻向加捻成复合纱,捻度为720-800T/m,所述抗菌丝束按照逆时针方向螺旋缠绕在所述复合纱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菌合股纱,基础纱选用羊毛纤维或棉纤维材质,结构较为松散,强度不高,将两股基础纱先并合捻接成复合纱,复合纱与基础纱相比结构更加紧凑,强度更高,最后在复合纱上缠绕抗菌丝束,使纱线整体上具有了抗菌能力,同时作为长丝的抗菌丝束能够改善作为短纤的复合纱结构松散、强度不高的弱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静电合股纱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菌合股纱的截面图;
图中1.基础纱、2.抗菌丝束、3.复合纱、4.抗菌合股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菌合股纱,包括两股基础纱1和一股抗菌丝束2,两股基础纱1通过合股加捻捻合成一股复合纱3,一股抗菌丝束2按照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螺旋缠绕在复合纱3上组成抗菌合股纱4,抗菌丝束2横截面的直径小于基础纱1横截面的直径,抗菌丝束2由纳米银聚酯纤维并合加捻而成。纳米银聚酯纤维是在熔融态聚酯熔体内均匀添加纳米银粉末经抽丝而成,抗菌丝束2支数为200-250S。基础纱1为Z捻或S捻纯棉纱或羊毛纱或其混纺纱,支数为70-80S。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两股基础纱1按照S捻向加捻成复合纱3,捻度为720-800T/m,抗菌丝束2按照顺时针方向螺旋缠绕在复合纱3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中,两股基础纱1按照S捻向加捻成复合纱3,捻度为720-800T/m,抗菌丝束2按照逆时针方向螺旋缠绕在复合纱3上。
两股基础纱1的捻向的不同组合方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改变复合纱3本身的松紧度,以及外观和手感;两股基础纱1的分别的捻向及抗菌丝束2的缠绕方向不同组合方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改变抗菌合股纱4本身的松紧度以及外观和手感等;在不同捻度和不同外观和不同手感不断调整的条件下,纱线的纤度及组成面料时的交织方式及经纬密度还能够在更大层面上对面料外观手感进行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明敏制衣有限公司松陵分公司,未经吴江明敏制衣有限公司松陵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376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驱三位置双梭口多臂开口机构
- 下一篇:一种转杯纺混色成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