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交流接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1108.2 | 申请日: | 2013-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4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吕锦銮;方祥建;黄才笋;高伟;夏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44 | 分类号: | H01H50/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昕;李双皓 |
地址: | 519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线圈开路是交流接触器生产和售后的几大主要故障之一,导致线圈开路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受外界电源因素影响导致线圈过电流烧毁;二是漆包线本身受机械损伤导致的开路。针对第二种原因,目前行业内暂无有效解决方式。此种损伤主要发生在漆包线的引出端与插片焊接处,直接原因为漆包线在缠绕的过程过于紧绷或松弛,导致受机械应力或外界因素导致漆膜损伤造成开路。当前生产厂商主要通过工人的主观判断,凭感觉进行余量把控,对成品的检验也无有效的控制方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其既能有效控制走线余量,又便于操作和检验,以杜绝因走线余量控制不当导致的交流接触器售后线圈开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交流接触器,包括线圈骨架和线圈,所述线圈骨架上设置有插片、接线端子和走线槽,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插片电连接,所述线圈缠绕于所述线圈骨架上,所述线圈的引出端与所述接线端子焊接,所述走线槽与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所述引出线上有弯曲形余量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量段为半圆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量端伸展成直线时所述引出线不会脱离于所述走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出线在所述接线端子上缠绕有1至4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交流接触器,由于在走线槽与接线端子之间的引出线上形成有弯曲形余量段,确保不紧绷,同时因余量段大小事先通过计算固定,此时的余量段可以确保当线圈受一些非正常因素导致此余量段变形释放成直线时,引出线也不会脱离于走线槽外,因此有效地控制了走线余量,且简便可行。
2、制造厂商对生产好的成品只需进行目视检验即可直观判定余量是否存在,可快速判定合格状态;
3、该交流接触器进行振动、匝间耐压、大电流寿命试验等验证产品满足要求,弯曲形余量不会受电流冲击、振动等变形,能有效降低交流接触器售后线圈开路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量化控制交流接触器走线余量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图3和图4为图1所示方法的过程图,其中图2所示为步骤S1后的状态,图3所示为步骤S2后的状态,图4所示为步骤S3后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10、线圈骨架;11、走线槽;20、插片;30、接线端子;40、线圈;41、引出线;41a、余量段;50、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交流接触器包括线圈骨架10和线圈40,所述线圈骨架10上设置有插片20、接线端子30和走线槽11。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量化控制交流接触器走线余量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所述线圈40绕制好后,预留一定长度的引出线41(见图2)。引出线41的长度根据棒50的直径和接线端子30的大小决定,确保在将所述引出线41靠压在所述线圈骨架10表面上后能在接线端子30上缠绕1至4圈。
步骤S2、将所述引出线41穿过所述走线槽11,用棒50将所述引出线41穿出所述走线槽11的部分靠压在所述线圈骨架10表面上(见图3)。较优地,所述棒50靠压所述引出线41的部分为圆柱体形,这样余量段41a的形状为半圆形,可以很好地避免电流冲击、振动变形。进一步地,所述棒50靠压所述引出线41的部分的直径根据所述走线槽11的深度确定,使所述余量端伸展成直线时所述引出线41不会脱离于所述走线槽11。较优地,所述棒50的材质为铜。
步骤S3、将所述引出线41的端部缠绕在所述接线端子30上,从而在所述走线槽11与所述接线端子30之间的所述引出线41上形成弯曲形余量段41a(见图4)。
步骤S4、将所述引出线41的端部与所述接线端子30焊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量化控制交流接触器走线余量的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11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载机皮带防跑偏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转弯皮带侧拉轨道机构的支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