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石油管道内表面抛光辅助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53205.5 | 申请日: | 2013-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22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开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东科管道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5/40 | 分类号: | B24B5/4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43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油 管道 表面 抛光 辅助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抛光机构,具体是指石油管道内表面抛光拉放机构。
背景技术
管道运输石油,具有高效、低耗、连续输送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管道运输成为当前物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命线”,与公路、航空、铁路和水运相比,采用管道运输具有以下优势:管道运输的安全保障率较高,可实现绿色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易爆和易挥发的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如果运输工具的密闭性差,油气挥发到大气中,一遇到火星就可能导致爆炸,存在安全隐患,管道大部分埋藏 在地下,受不良天气条件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确保油气运输安全可靠的进行;其次,由于管道运输是完全密闭运输,可以防止挥发、泄露的油气对大气、水土的污染,可以实现运输工程的绿色化:管道建设用地少,输送量大,因为受天气路况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油气管道可以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油气输送,小管径的油气管道每年的运输量为几百万吨,管道直径比较大的油气管道可以达到几千万吨,由此可见,其运输量远远超过了别的运输途径的输送量,在管道运输中,采用运量大、长距离、大口径的油气管道成本相对比较低。
石油管道运输,除却管道外部因素的影响,管道内壁的粗糙度也会影响石油传输的效率,特别是石油弯管处内表面的不规则凸起,不仅会对石油造成阻碍延缓石油的流速,还会加快石油对管道的腐蚀。传统的管壁打磨通常采用磨料水射抛光技术,但是使用的打磨头时常与管道内壁摩擦,且一般在打磨头的牵引时负责牵引的设备造价高,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石油管道内表面抛光拉放机构,实现管道内壁打磨时打磨头的快速收放,达到提高打磨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石油管道内表面抛光拉放机构,包括箱体和电机,在所述箱体上安装有连接输出管,输出管与外部的石油管连接,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杆,转杆穿过箱体外壁置于箱体内,在所述转杆上转动设置有绕线柱,绕线柱的直径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绕线柱正对输出管的轴心,所述绕线柱上连接有牵引线,还包括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穿过箱体滑动设置在转杆上。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在石油管道的两端各放置有一个拉放机构,输出管与石油弯管的两端连接固定,打磨头通过输出管与打磨液一起进入到管道内,由牵引线实现对打磨头的拉放功能,牵引线缠绕在绕线柱上,绕线柱转动设置在转杆上,当对打磨头进行收线时,电机转动,推动固定机构使得绕线柱与转杆一起转动,开始对牵引线进行回绕,同时带动打磨头在弯管内移动打磨至弯管的始端;当对打磨头进行放线时,电机停止工作调节固定机构,使得绕线柱在转杆上自由转动,打磨头的另一端被牵引至弯管的末端,牵引线也随打磨头被牵引至弯管末端,如此,打磨头在弯管内壁中回往复移动,提高了打磨头的打磨效率;其中设置的固定机构可使得打磨头在进行一个往返打磨的过程中,减小电机的工作负荷,并且本实用新型对电机的要求很低,降低了牵引设备的成本。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管,固定管端部安装有内齿条,所述固定管穿过箱体壁滑动设置在转杆上,在绕线柱的端部设置有环形齿条,所述内齿条与环形齿条配合。绕线柱活动设置在转杆上,当电机驱动时,绕线柱会在转杆上打滑,无法实现对牵引线的缠绕,及实现对打磨头的往复运动,固定管滑动设置在转杆上,推动固定管使得固定管上的内齿条与绕线柱端部的环形齿条配合,实现对绕线柱的固定,使得绕线柱随转杆一起转动。
所述牵引线为柔性钢绳,且牵引线一端与绕线柱连接,牵引线另一端与外部的打磨头相连。柔性钢绳可提高对打磨头的牵引的稳定性能,保证打磨头在管道内壁的快速移动。
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转杆螺纹连接。电机的输出端于转杆螺纹连接,可保证在牵引线或是绕线柱等受损时快速更换。
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还安装有记速器。因为管道内部的打磨肉眼不可见,设置的记速器可将转杆转动的速度等数据记录,为工作人员判断打磨程度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保证管道内壁的打磨效率,避免重复打磨或是过度打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东科管道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东科管道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532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端面磨床
- 下一篇:一种药丸充填机的瓶子输送剔除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