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暗埋线路探测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1699.1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56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樊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3/00 | 分类号: | G01V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路 探测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暗埋线路探测仪,属于电工电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代建筑中,供电线路的敷设方式均为暗敷。在工程上和房屋的二次装修中,由于不知道线路的走向,经常出现电钻把电线打断的事件,如能发明一种暗埋线路探测仪,在工程上和房屋的二次装修时能探测出暗埋线路的位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暗埋线路探测仪,以用于解决工程上和房屋的二次装修时准确探测出暗埋线路的位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暗埋线路探测仪,包括感应片1、非门Ⅰ2、非门Ⅱ3、非门Ⅲ4、定值电阻Ⅰ5、发光二极管6、三极管7、定值电阻Ⅱ8、电源开关9、电源10、定值电阻Ⅲ11、电解电容12、定值电阻Ⅳ13、定值电阻Ⅴ14;其中感应片1分别接非门Ⅰ2的输入端和定值电阻Ⅲ11的一端,非门Ⅰ2的输出端分别接非门Ⅱ3的输入端、定值电阻Ⅳ13和定值电阻Ⅴ14的一端,定值电阻Ⅲ11的另一端分别接电解电容12的一端和定值电阻Ⅳ13的另一端,非门Ⅱ3的输出端接非门Ⅲ4的输入端,非门Ⅲ4的输出端接定值电阻Ⅰ5的一端,定值电阻Ⅰ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7的基极,三极管7的集电极接发光二极管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6的正极与定值电阻Ⅱ8的一端连接,定值电阻Ⅱ8的另一端接电源开关9,电源开关9再与电源10的正极连接,电源10的负极分别连接三极管7的发射极、电解电容12和定值电阻Ⅴ14的另一端。
所述感应片1为导体。
所述非门Ⅰ2、非门Ⅱ3、非门Ⅲ4、定值电阻Ⅰ5、发光二极管6、三极管7、定值电阻Ⅱ8、电源开关9、电源10、定值电阻Ⅲ11、电解电容12、定值电阻Ⅳ13、定值电阻Ⅴ14均为市售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
电路静态工作过程(即没有感应信号)是:当电源开关9接通时,电解电容12经定值电阻Ⅲ11给非门Ⅰ2输入端输入零电平,使非门Ⅰ2输出高电平。该高电平经定值电阻Ⅳ13再向电解电容12充电,当电解电容12电压上升到一定值时,非门Ⅰ2工作在从高电平向低电平转换的临界工作点上(电压值约为1.2V)。此时,由于受定值电阻Ⅴ14的负载作用,非门Ⅰ2的输出值略低于使非门Ⅰ2的输出由高向低电平转换的输入阈值,且非门Ⅰ2的这个值由定值电阻Ⅲ11、定值电阻Ⅳ13组成的反馈回路加以保持。电路中的定值电阻Ⅴ14决定非门Ⅰ2输出电压值,其阻值越大,非门Ⅰ2的输出电压越高,电路中的灵敏度越高。
电路动态工作过程(即有感应信号)是:当感应片1感应到交流导线产生的交流信号时,在定值电阻Ⅲ11、电解电容12回路中产生压降,当电场为负半周时,非门Ⅰ2输入端电压下降,于是非门Ⅰ2输出电压高于非门Ⅱ3阈值的高电平,使非门Ⅱ3翻转而输出低电平,此时非门Ⅲ4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7导通,发光二极管6发光,探测到交流导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房屋的二次装修时准确探测出线路的位置,避开对线路暗埋位置处的施工,达到保护供电线路的目的;该设备简单,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1为感应片、2为非门Ⅰ、3为非门Ⅱ、4为非门Ⅲ、5为定值电阻Ⅰ、6为发光二极管、7为三极管、8为定值电阻Ⅱ、9为电源开关、10为电源、11为定值电阻Ⅲ、12为电解电容、13为定值电阻Ⅳ、14为定值电阻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暗埋线路探测仪,包括感应片1、非门Ⅰ2、非门Ⅱ3、非门Ⅲ4、定值电阻Ⅰ5、发光二极管6、三极管7、定值电阻Ⅱ8、电源开关9、电源10、定值电阻Ⅲ11、电解电容12、定值电阻Ⅳ13、定值电阻Ⅴ14;其中感应片1分别接非门Ⅰ2的输入端和定值电阻Ⅲ11的一端,非门Ⅰ2的输出端分别接非门Ⅱ3的输入端、定值电阻Ⅳ13和定值电阻Ⅴ14的一端,定值电阻Ⅲ11的另一端分别接电解电容12的一端和定值电阻Ⅳ13的另一端,非门Ⅱ3的输出端接非门Ⅲ4的输入端,非门Ⅲ4的输出端接定值电阻Ⅰ5的一端,定值电阻Ⅰ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7的基极,三极管7的集电极接发光二极管6的负极,发光二极管6的正极与定值电阻Ⅱ8的一端连接,定值电阻Ⅱ8的另一端接电源开关9,电源开关9再与电源10的正极连接,电源10的负极分别连接三极管7的发射极、电解电容12和定值电阻Ⅴ14的另一端。
所述感应片1为导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16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