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排扩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2529.5 | 申请日: | 2013-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13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峰;梁俊峰;曹丽敏;赵志强;王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荣奇热电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54 | 分类号: | F22B37/5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白洁 |
地址: | 45247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扩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炉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排扩容装置。
背景技术
连排扩容器是汽包炉使用的锅炉辅机,其工作原理和用途是将来自锅炉汽包连排出的污水通过绝热膨胀实现二次蒸汽的生成,二次蒸汽被管道导入除氧器内,回收部分热能。传统的连排扩容器采用的主要有汽液两相流疏水器、调节阀疏水器、浮子式疏水器、经过改造的采用细管径的疏水器等。目前,新建的电厂由于装有在线炉水检测,基本上能够实现定期污水排放,但连排水质和排污量不固定,现有的连排扩容装置无法根据排放污水的水质和水量来自动调节,造成废水利用率降低和二次蒸汽的损失, 如现有技术中的汽液两相流疏水器进口孔和出口孔直径不一致,出口侧大于入口,由于疏水器后是对空的,这种疏水器有水时排水,没有水时对外排出合格的蒸汽,投入使用后都会对外排出工质,假如某厂除氧器压力为0.55MPa,汽液两相流出口直径为21mm,当连排排污量小于6t/h时,则起不到回收工质的作用,当污水量较小时,由于气阻需要合格的蒸汽,所以排出的为污水和合格蒸汽的混合物,损失了合格的蒸汽,若将连排扩容器疏水管用直径很小的管道代替,则由于连排量不稳定水位不好控制,当排污量小于管道的最大通流量时,会造成除氧器蒸汽倒流,造成工质损失;当连排扩容器内突然大量进水时,不能迅速排出,易造成连排扩容器满水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排扩容装置,采用合理的疏水机构,克服目前疏水方式不当而引起的众多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连排扩容装置,包括锅炉及与锅炉连续排污口连接的连排扩容器,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设在连排扩容器内,连排扩容器内还设有疏水装置,控制装置与疏水装置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与疏水装置无线连接。
所述的疏水装置为电动球阀。
所述的锅炉连续排污口处设有电磁阀,电磁阀与控制装置无线连接。
本新型扩容器改变原来的设计和操作方法,采用定水位开启排污的方法,采用控制装置对疏水装置进行控制。使用电动球阀,公称直径和设计直径一致,保证了最大通流量和关闭时的严密性。具体控制时,扩容器内水位升到600mm时控制装置自动打开球阀,水位下降到100mm时关闭电动球阀。污水在扩容装置内停留时间尽量的延长,利于污水的汽化,减少污水的排出。由于增加了操作次数,而且阀门的要求必须采用关断性阀门,因此必须保证阀门的严密性,同时需要保证最大通流能力。当控制装置检测扩容器内压力值达到最高点时,为了保证扩容器的安全,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关闭,锅炉连排污水无法进入扩容器内,二次蒸汽无法继续生成,处于只排出不生成状态,降低扩容器内压力。
采用本新型连排扩容器后,不管锅炉排污量有多小,都能有效地回收热能;节能率92.7%,按照连排排污量为6t/h计算,每小时回收热能12.62×106KJ,节省原煤量0.745t/h;提高了锅炉连排的投入率和投放量,锅炉补水率由2.3%下降到1.7%,炉水合格率大大的提高,保证了炉水品质;增加的设备投资小,操作简单,减少了对大气污染;
本新型特别是对于锅炉水质好,投连排量较少和装有炉水在线监测的连排变定排的电厂有更大的使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新型连排扩容器锅炉汽包水质达到要求,达到减排目的,大大降低了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排扩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一种连排扩容装置,包括锅炉1及与锅炉1连续排污口连接的连排扩容器2,所述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3,控制装置3设在连排扩容器2内,连排扩容器2内还设有疏水装置4,控制装置3与疏水装置4无线连接。所述的疏水装置4为电动球阀。
所述的锅炉1连续排污口处设有电磁阀5,电磁阀5与控制装置3无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荣奇热电能源有限公司,未经郑州荣奇热电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25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渗透活性阴道递送系统
- 下一篇:抗癌融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