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纤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64913.9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4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雄;邱钦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2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创作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资讯的传输方式已逐渐以光纤取代铜金属传输线。光纤系一种将讯息从某一端点载送到另一端点的媒介,利用一条玻璃或塑胶纤维,来让讯息通过的传输媒介质。由于光纤由非金属介质之材料所制而成,且具有相当强大之抗电磁讯号干扰的能力,以及传输保密性良好的优点,故各厂商均致力于光纤传输的发展,使光纤已有逐渐取代传统金属传输线路的趋势。目前对于光纤大致可分为FC型、SC型、ST型以及LC型光纤等。
请参阅图1,为现有LC型(Lucent Connector)光纤连接器之结构示意图。现有光纤连接器1之结构包括壳体10、基座11、插芯12以及弹簧13。
壳体10具有开口101以及与该开口101相连通之腔室102。基座11可移动地设置于腔室102,并于基座11之第一表面111结合有插芯12,且插芯12部分外露于开口101之外,而基座11之第二表面112系形成有固定件113。弹簧13套设并固定于固定件113,用以当基座11于壳体10内移动时,可藉由弹簧13回复至定位。
在腔室102之内表面系形成有止挡部103,用以当基座11于腔室102移动时,辅助基座11定位。
请一并参阅图2,为现有光纤连接器之动作示意图。从图1及图2可以看出,习知的LC型光纤连接器1的基座11系为六边形,其六边形的设计系考量两条LC型光纤连接器1在相互对接时,由于插芯12端部略呈弧状,因此,两条光纤连接器1之插芯12在对接时会有光衰减的情形。因此,将基座11设计为六边形,可供使用者调整以获得较佳之连接效果。详言之,当两条LC型光纤连接器1相互对接时,系以两条LC型光纤连接器1之插芯12相互顶制,此时,插芯12会因为顶制的力量而朝着壳体10之腔室102的底面方向移动,连带的带动基座11以相反于开口101方向移动。而在对接过程中,使用者可以转动插芯12以获得连接时之较佳效能。
当插芯12转动的同时,基座11连带的随着插芯12转动,此时,弹簧13持续提供回复力,以使基座11朝着开口101方向移动。当弹簧13提供的回复力大于插芯12的顶制力时,基座11朝开口101方向移动,而由于基座11于腔室102内转动,此时,会产生基座11的六个边所形成的夹角抵靠于止挡部103之情形。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基座11系为六边形,因此,止挡部103之外形系适配于基座11之外形,以在基座11回复定位时得以接触于止挡部103而定位。
但是,现在的光纤连接器1的连接技术较先前成熟,在两个光纤连接器1对接时所产生光衰减的情形已经大幅降低,而基座11依然系为六边形结构。此一结构会造成在两个光纤连接器1的插芯12的连接过程中,基座11因为插芯12的相互顶制而以相反于开口101方向移动,当插芯12于对接时产生晃动或转动,可能产生基座11的各个侧边所连接的边抵靠于止挡部103之侧边,造成基座11无法顺利回复定位的非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错误。
另一方面,习知的六角形基座11系由六个斜面所组成,在零件加工制程上对于精度要求较高,尤其是斜角的部份让施工厂商在精度上很难控制,也因此经常造成凸出的尺寸上的不稳定。
然而,现今的光纤技术已逐渐成熟,在光纤连接器1的连接过程中,无论是以何种角度连接,所获得的效率的差异并不大,无需再藉由旋转的方式调整连接效率。因此,如何克服上述习知技术中,因为光纤连接器1的连接过中的角度改变,使得基座11无法回复以及施工精度不稳定的问题,实已成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创作之目的系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系改变基座之结构,以解决习知基座无法回复的问题。
本创作所提供之光纤连接器包括壳体、基座、插芯、以及回复件。壳体之端部具有开口,且该壳体内部具有连通于该开口之腔室,该腔室与该开口之间具有至少一止挡部;基座系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壳体内部之腔室,该基座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系形成有固定件,当该基座移动时系藉由该第一表面抵靠该止挡部以限制该基座之位置,该基座之至少一侧边系为平面且该侧边系对应设置于该腔室之任一内表面,以避免该基座于该腔室内转动;插芯之一端系结合该基座之第一表面,另一端系外露于该开口;回复件系设置于该腔室内并套合于该固定件,该回复件之一端系与该基座之第二表面相接触,其另一端系与该腔室的底面相接触,用以当该基座受力而朝该腔室的底面方向移动时,提供该基座朝该开口方向之回复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649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