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IGBT串联均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70874.3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453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新;申随章;申传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正本自控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H02H9/02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孙春玲 |
地址: | 300402 天津市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gbt 串联 压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IGBT串联均压电路。
背景技术
IGBT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它不仅具有电压控制输入特性、低阻通态输出特性,还具有高输入阻抗电压驱动、无二次击穿和安全工作区宽等优点。同时,由于它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高速开关的能力,可以满足PWM变流技术的要求。IGBT在现代工业的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单个功率器件的耐压还远远不能满足更高电压等级要求,如高压变频器、高压静态无功补偿器等。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中,要求功率器件具有较高的耐压值,用多个功率开关器件直接串联使用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简单的方法。
串联IGBT的驱动信号的延迟不一致以及管子本身的开关特性差异是引起端电压失衡的主要原因。延迟时间不同会造成开通过程中在慢开的器件上产生电压尖峰和较高的静态电压,导致各串联管电压不均衡。引起过电压失衡的另一个原因是各串联器件引线分布电感和吸收电路特性不一致。不同IGBT其引线电感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开关特性和电压尖峰。关断瞬间的电压上升速率dV/dt主要取决于吸收电容,而电容值的误差较大,且随工作温度及应用时间变化,因此每个串联的IGBT的dV/dt也会有所不同,吸收电容小的IGBT两端会产生较高的过电压。
目前,国内外有一些关于IGBT串联均压技术的专利,如CN10220800A所述的带有过流保护功能的自适应IGBT串联均压电路;如CN101728952A所述的基于ARM微处理器控制的IGBT串联电路;上述均压电路都是存在结构复杂,器件繁琐的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安全的IGBT串联均压电路,尤其适用于需要IGBT串联的电力电子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IGBT串联均压电路,由2个IGBT单元串联组成,每个IGBT单元包括驱动电路、IGBT和缓冲电路,所述驱动电路的C、G、E端分别与IGBT的集电极、栅极、发射极相连,用于驱动IGBT的导通与关断,所述缓冲电路的一端与IGBT的发射极相连,另一端与IGBT的集电极相连,驱动信号分别与2个IGBT单元中的驱动电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电路由瞬态抑制二极管与电阻串联后先与电容并联,然后与高压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组成,缓冲电路的瞬态抑制二极管的阳极与IGBT的发射极相连,高压二极管的阳极与IGBT的集电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高压二极管的反向峰值电压要大于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最大钳位电压;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最大击穿电压要小于IGBT的Vce额定值。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了2个IGBT在导通时间和关断时间上一致性的同时,还满足了2个IGBT的静态和动态的均压,从而实现了串联的IGBT安全高效的运行;具有电路设计简单、使用方便、运行安全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IGBT串联均压电路,由2个IGBT单元串联组成,每个IGBT单元包括驱动电路、IGBT、高压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瞬态抑制二极管,驱动电路的C、G、E端与IGBT的集电极、栅极、发射极相连,用于驱动IGBT的导通与关断;瞬态抑制二极管与电阻串联后先与电容并联,然后与高压二极管的阴极相连组成缓冲电路,缓冲电路的瞬态抑制二极管的阳极与IGBT的发射极相连,高压二极管的阳极与IGBT的集电极相连,所述高压二极管的反向峰值电压要大于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最大钳位电压;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最大击穿电压要小于IGBT的Vce额定值,驱动信号分别作用于2个IGBT驱动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正本自控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正本自控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708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