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73517.2 | 申请日: | 2013-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3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本永;侯清泉;周广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9/041 | 分类号: | F04D29/041;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 代理人: | 陈晓光 |
地址: | 15002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级 离心泵 轴向 平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排水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地下开采的矿山企业来说,矿井主排水设备是矿山的主要用电设备之一,但传统泵型采用的平衡轴向力装置(如平衡盘装置),水泵工作时液体沿轴向单侧进入,泵工作时产生的轴向力由平衡盘来平衡。用平衡盘装置平衡轴向力的缺点是泵平衡盘的泄漏量为额定流量的 4% ~ 10%,高扬程小流量泵高达20%,故泄漏量大。又由于水泵机械加工、运行环境的影响,均可使平衡力下降,增加轴承的轴向附加力,使叶轮转子向进水端移动,加剧叶轮大口环及叶轮与中段的磨损。随着磨损程度的增加,甚至发生运行中两联轴节间隙消失,引起电动机剧烈振动,水泵发热,甚至跳闸或无法启动,导致水泵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其故障率极高。很多设计无法根本解决这两种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制作一种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其组成包括:电动机,所述的电动机与多级离心泵由联轴器连接,底座分别与所述的多级离心泵、所述的电动机连接,所述的多级离心泵与右轴承座连接,所述的右轴承座与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通过连接法兰连接,所述的轴向力平衡装置与节流器连接。
所述的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所述连接法兰与左静盘连接,所述的左静盘与调节环连接,所述的调节环与右静盘连接,所述的右静盘与调节环通过回油管连接,所述的回油管右侧与总回油管路连接,所述的总回油管与回油管路、右静盘相通,所述的轴向力平衡装置装有泵轴,所述的泵轴与间隔套连接,所述的间隔套与动盘通过锁紧螺母紧固,所述的螺母安装在泵轴上,所述的左静盘与节流器右阀体通过压力油管连接。
所述的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所述的右静盘与节流器左阀体连接,所述的节流器左阀体与左调节片连接,所述的左调节片与膜片连接,所述的膜片与右调节片连接,所述的右调节片与节流器右阀体连接,所述的节流器右阀体与供油管连接,所述的供油管通过节流器右阀体与压力油管相通。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显著减少多级离心泵故障发生频率,消除传统多级离心泵平衡水的泄漏,提高多级离心泵运行可靠性和容积效率的轴向力平衡装置。能够降低泵的泄漏。
本实用新型是在多级离心泵的技术基础上,再附加上本装置。首先拆除与泵的右轴承座相连接的轴承盖,将连接法兰安装在右轴承座上,连接法兰对轴承进行轴向定位,又是本平衡装置进行轴向力平衡的支撑基座,连接法兰上安装左、右静盘,泵轴上安装动盘,动盘和静盘之间形成左、右轴向间隙,间隙中充满压力油,水泵工作时会产生向左的轴向力,轴向力大小的变化会导致间隙中压力油油膜厚度的变化,通过安装在静盘上的节流器的控制,使厚度变大的油膜压强减小、厚度减小的油膜压强变大,比如,轴向力增大时,通过节流器的调节,左间隙油膜厚度减小、油膜压强增加,右间隙油膜厚度增加、油膜压强减小,会使动盘向右的净液压力增加,以抵消增加的轴向力,达到平衡轴向力的目的,从而减小故障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节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组成包括:电动机,所述的电动机1与多级离心泵3由联轴器2连接,底座15分别与所述的多级离心泵、所述的电动机连接,所述的多级离心泵与右轴承座4连接,所述的右轴承座与多级离心泵轴向力平衡装置通过连接法兰14连接,所述的轴向力平衡装置与节流器连接。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未经黑龙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735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臂连接结构
- 下一篇:采用处理器模块控制的缓冲器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