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注行波管抑制带边振荡慢波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73872.X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41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晶;江祝苗;余峰;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23/24 | 分类号: | H01J2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孙向民;董彬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波 抑制 振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波管慢波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多注行波管抑制带边振荡慢波结构。
背景技术
行波管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微波放大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耦合腔行波管作为一种常用的行波管,在日常应用中尤为广泛。但是,稳定性问题一直是耦合腔行波管设计和研制工作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在振荡状态下,行波管将产生大量的无用功率输出,效率显著下降,管体发热,管内放气,甚至引起打火或击穿,给实际应用带来很大的困扰。带边振荡作为耦合腔行波管产生振荡的一种重要形式,解决其便显得尤为重要。
多注耦合腔行波管相较于单注耦合腔行波管,其特点在于具有多个电子注通道,在带来提高电子注互作用效率,缩短慢波系统长度的诸多优点的同时,由于其多电子通道的特性,导致其漫步谐振腔加载头直径相较单注耦合腔结构要大得多,使得其更易产生带边振荡,在大功率下尤其严重。现有技术中,在低工作比的脉冲耦合腔行波管中通过在线路内部一定位置安放谐振吸收元件,在截止频率上谐振吸收抑制振荡的技术解决了带边振荡的问题。但是在工作比大于或等于20%,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20kW的大功率多注行波管上尚未有类似技术。所以,提供一种可用于大功率多注行波管带边振荡抑制结构,是本实用新型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带边振荡抑制结构在大功率多注行波管中应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多注行波管抑制带边振荡慢波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注行波管抑制带边振荡慢波结构,该慢波结构包括由极靴和铜环交替排列并连接形成的耦合腔形成的耦合腔链,极靴和铜环上分别设置有隔片并被配置成耦合腔壁,其中,顺序排列的每两个耦合腔构成一个耦合环单元,该耦合环单元由两侧的极靴以及极靴之间的铜环连接形成,部分耦合环单元内还配置有吸收器,所述吸收器配置于极靴与铜环形成的耦合腔内,且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与不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间隔排列。
优选地,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的垂直于极靴的耦合环单元的两端之间的距离a1大于不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的垂直于极靴的耦合环单元的两端之间的距离a2。
优选地,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的每个耦合腔室的两端均设置有吸收器。
优选地,不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的耦合腔室呈圆筒状;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的耦合腔室呈两端具有凸出的“U”型耳的圆筒状,所述吸收器配置于所述具有“U”型耳的耦合腔室的耳槽内,且与铜环和极靴相连。
优选地,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的耦合腔室与不具有吸收器的耦合环单元的耦合腔室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隔片具有多个通孔,所述隔片分别设置在极靴和铜环的中部;并且所述通孔在所述极靴和所述铜环上的位置呈一一对应关系。
优选地,所述吸收器与所述铜环和所述极靴之间的连接关系为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极靴与所述铜环形成耦合腔室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耦合腔链的两端还分别包括用于连接输入耦合器和输出耦合器的输入端铜环和输出端铜环,所述输入端铜环与所述耦合腔链的一端的极靴以及输入耦合器分别连接形成耦合腔,所述输出端铜环与所述耦合腔链的另一端的极靴以及输出耦合器分别连接形成耦合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多注行波管抑制带边振荡慢波结构中设置多个耦合腔,利用耦合腔尺寸的不同调节色散差异,从而利用异形腔法实现抑制带边振荡。同时,在此方法基础上通过设置合理的吸收器,从而利用损耗纽扣法对带边振荡做进一步的抑制。通过上述设计,将解决传统耦合腔行波管带边振荡的方法引入了解决多注大功率行波管的应用中。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慢波结构,能有效抑制多注大功率行波管的带边振荡。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注行波管抑制带边振荡慢波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注行波管抑制带边振荡慢波结构中带有吸收器的耦合腔室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极靴 2-输入端铜环
3-第二铜环 4-第一铜环
5-第三铜环 6-吸收器
7-输出端铜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738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密封卸料阀门
- 下一篇:一种用于圆周旋转喷码的多工位旋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