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1780.6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9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聂富强;吴圆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34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研究 细胞 受创后 迁移 生物学 行为 微流控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细胞迁移是一个受大量化学和物理信号指导的动态的复杂过程,在众多生理与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迁移需要内外因素的配合,外部因素指细胞外的信号分子,内部因素则指细胞的信号传导系统和执行运动的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还有参与粘着斑形成的各种分子。在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研究中,传统方法如细胞伤口愈合、诱导扩散法、Boyden小室/Transwell小室等常规细胞迁移模型已在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然而,由于其难以突破真实地模拟体内微环境(如血流剪切力)及浓度梯度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使细胞迁移过程遗留下很多未解之谜。因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技术无法满足复杂的生命过程及众多的未知领域所需要的高数量级实验次数与庞大的数据分析,使细胞迁移生物学研究呈现瓶颈状态。
有创口类细胞迁移,也称为细胞伤口愈合类细胞迁移运动,培养单层细胞并产生伤口区域,然后研究该伤口受创处周围细胞迁移的现象。该方法是最简单,廉价和高重复性的基础细胞生物学方法,同时也是最早在体外直接研究细胞迁移速率、持续性及极化等特性的方法之一。现有宏观技术中,为了获得细胞伤口,通常采用物理划痕方式,其缺点在于:所获得的伤口毛糙,伤口边缘细胞会损伤,影响细胞活性,残留细胞碎片多,不便于动态观察研究,重现性不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微型化迈进。微流控芯片技术是由瑞士科学家Manz等提出,该技术是以微加工微基础、微流体驱动/控制为核心技术、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为手段的分析检测平台。微流控芯片技术完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宏观技术理念,它缩小了装置的体积,提高了分析效率,减少了试剂的的消耗量,避免了环境污染,以微型化、集成化、高通量、高精度的特征在众多科学领域如医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等获得了广泛应用,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近年来,由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具有网格式二维或三维通道结构及微米级的通道尺寸,可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流体等特点及优势,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来研究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克服现有物理划痕方式所产生细胞伤口毛糙、存在边缘效应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基材以及形成于所述基材内的沟道,所述沟道包括培养主通道,该培养主通道的一端设有至少两个进样口,另一端连通一出样口。
优选的,在上述的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培养主通道于水平面内延伸,所述进样口沿竖直方向延伸。
优选的,在上述的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出样口沿竖直方向延伸。
优选的,在上述的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每个进样口和培养主通道之间还连通有一缓冲通道,所述缓冲通道与所述培养主通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优选的,在上述的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中,所有的所述缓冲通道具有相同的口径。
优选的,在上述的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基材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所述主通道和缓冲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二基材的上表面,所述进样口和出样口贯穿所述第一基材或第二基材的上下表面。
优选的,在上述的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微流控芯片中,所述培养主通道的一端设有三个进样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研究细胞受创后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的方法,便于观察、设备简单、直接采样、样品和试剂用量小,样品无需转移、样品交叉污染几率小,能更真实地研究细胞迁移生物学行为,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药物筛选等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沿虚线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17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