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腐钢管管端聚烯烃涂层切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4168.4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9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刚;张建护;相政乐;龙斌;吕喜军;唐德渝;赵文亮;赵兵杰;高象杰;王克宽;赵利;马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9/00 | 分类号: | B23D7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100016 北京市东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腐 钢管 管端聚 烯烃 涂层 切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切削装置,尤其涉及防腐钢管管端聚烯烃涂层切削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传输是世界上流体运输最普遍的方式之一,无论是陆地埋地管道还是海里水下管道,甚至是裸露在空气中的管道,都需进行防腐保护。目前3LPE/3LPP(底层环氧粉末+胶粘剂+外层聚乙烯/聚丙烯)的管道涂敷方式是比较普遍的防腐方法之一。在工厂中生产线进行的是单根钢管的防腐涂敷,运输到铺设管道现场,将钢管与钢管的管端焊接在一起连接成管道,连接处需要另外防腐处理。为了消除焊接产生的热量对防腐层的破坏,就需要去除管端处一定尺寸的防腐层。
现有管道防腐层生产装置如图1所示,涂敷完成后的钢管4进入管端涂层清理工位,钢管旋转,钢丝刷7旋转并移动,打掉一定尺寸的防腐涂层42结束。这种去除涂层方式有以下缺点:A.涂层粉末飞溅,必须有收集棚和收集粉末的机构;B.工艺需要外露部分环氧粉末涂层,但是在去除涂层的聚烯烃(聚乙烯/聚丙烯)的过程中,钢丝刷将粉末和聚乙烯/聚丙烯全部打掉了;C.钢丝刷去除涂层的过程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导致打掉的聚丙烯粉末软化会重新粘接在涂层表面,会给以后的连接处防腐造成影响,另外,热量也会导致涂层的开裂等缺陷;D.钢丝刷打掉的涂层尺寸也不够准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会产生飞溅的粉末、不回去除环氧粉末涂层、不会产生高热,不会造成涂层开裂和焦糊缺陷并能够控制去除涂层尺寸的一种防腐钢管管端聚烯烃涂层切削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腐钢管管端聚烯烃涂层切削装置,它包括移动机构,在所述的移动机构上安装有升降机构和定位机构,在所述的升降机构的上下运动输出端上安装有切削机构,所述的移动机构用于带动升降机构、定位机构和切削机构移动至加工位置并锁紧,所述的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切削机构上下运动进入或离开切削工作位置,所述的定位机构用于使定位轮顶紧管端实现加工定位,所述的切削机构包括固定在升降机构上下运动输出端上的切削固定架,在所述的切削固定架上通过导轨副安装有能上下运动的切削动支架,在所述的切削动支架上安装有带动压辊在切削时压紧转动的钢管的气缸,在所述的切削动支架上沿水平方向安装有横向导轨副以及横向丝杠副,在所述的切削动支架的横向导轨副以及横向丝杠副上安装有刀架,定位尺安装在刀架侧壁上,在所述的切削动支架下部沿水平方向转动连接有可转动的所述的压辊,所述的横向丝杠副与转动驱动机构相连,在所述的刀架的下部沿水平方向安装有压刀转轴,在所述的压刀转轴上固定有压刀手柄,在粗调刀架的两侧分别开有一道安装长槽,在每一道所述的安装长槽上分别开有多个螺栓孔,所述的粗调刀架能够通过不同的螺栓孔与安装在压刀转轴上的连接板相连以调整切刀的切削深度,在所述的粗调刀架中间开有一道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导向长槽,在所述的导向长槽内安装有精调螺杆,在所述的精调螺杆上连接有精调刀架,所述的精调刀架的两侧通过导向移动副与粗调刀架相连,在所述的精调刀架上安装有切刀,在所述的精调刀架的下部安装有切深定位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不会产生飞溅的粉末、不回去除环氧粉末涂层、不会产生高热,不会造成涂层开裂和焦糊缺陷并能够控制去除涂层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加工形式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腐钢管管端聚烯烃涂层切削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腐钢管管端聚烯烃涂层切削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装置的右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装置中的机座及升降机构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的装置中的定位机构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的装置中的切削机构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的装置中的切削机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切削机构的A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41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