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功能隐身防护面料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4556.2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6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毛志平;王薇;方帅军;徐红;张琳萍;钟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2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能 隐身 防护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功能性面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功能隐身防护面料。
背景技术
电子探测技术和设备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严重影响了作战武器、装备和单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安全性。为了有效保障部队的战斗力,隐身技术的研究日益重要。另外,如我们所知,仅单波段隐身已不再满足现在作战的要求,多波段兼容隐身已成为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军事领域的主要威胁主要是雷达与红外探测。因此,隐身技术研究也以雷达和红外隐身为重点,同时控制激光、声、可见光等其它信号特征,以期获得多功能、高性能的隐身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
目前,对目标的隐身主要采用低发射率涂料涂层的方式实现。涂料涂层既可用于目标的外部、伪装网和隔热层上,又可用于目标内部的发热部件,既能降低、改变目标自身的热辐射特征,又能使目标的综合散射特性与背景相适应,而且施工方便、工艺简便、品种较多。但是涂层一般较厚,耐久性较差,寿命短。因此可研究兼容多波段隐身的材料解决多层涂层的弊端。
单兵作战一般都是在野外等较为复杂、危险的环境,因此对作战服的面料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安全隐蔽性,还有抗菌性、舒适性等多种防护功能性。因此,赋予隐身面料多种功能性,对人体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是必然的趋势。而目前对该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功能隐身防护面料,该面料集防水,红外雷达双波段隐身,抗菌等功能于一体,可对人体起到全面的防护作用,该面料层与层之间结合牢度高,透气性能优良,穿着舒适性好,提高了士兵和特殊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隐身防护面料,该面料从里到外依次包括:基布、具有隔热功能的透湿透气层、抗菌层、兼容雷达和红外隐身层以及防水层;所述的兼容雷达和红外隐身层的表面涂覆有厚度微米级的复合有机导电薄膜层;所述各层通过粘结复合。
所述的具有隔热功能的透湿透气层为聚乙烯薄膜。
所述的抗菌层为氧化锌、氧化铜、磷酸二氢铵、氧化钛、银系抗菌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所述的兼容雷达和红外隐身层是将介孔C-ZAO、C-Al2O3、C-TiO2、C-SiO2-Fe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制备成的涂料涂层而得。
所述兼容雷达和红外隐身作用的介孔C-ZAO粉体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制备ZAO溶胶,具体制备方法如下:将锌化合物无机前躯体、稳定剂和有机醇类溶剂混合,搅拌溶解后加入掺杂剂含氯化合物,25-100℃条件下,回流反应1-4h,冷却,得ZAO溶胶,其中前躯体、稳定剂和溶剂的加入量比为0.01-0.02mol:0.01-0.02mol:10ml,掺杂剂的添加量按Al2O3:ZnO摩尔比为0.03-0.09进行换算;将模板剂三嵌段共聚物F127和酸催化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到澄清溶液,然后在溶液中加入高分子前驱体糠醛或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和上述ZAO溶胶,其中模板剂、酸催化剂、高分子前驱体、无机前驱体的加入质量比为1-2g:1-4g:5g:0.5-4g,然后溶剂挥发,固化,在惰性气体条件下,350-400℃煅烧,得到介孔高分子-ZAO复合材料,然后在惰性气体条件下,400-900℃煅烧,即得高度有序的介孔碳-ZAO复合材料。
所述兼容雷达和红外隐身作用的介孔C-Al2O3粉体的制备方法:将2.0g模板剂F127溶于12.0ml无水乙醇中,搅拌形成透明的溶液A;同时1.5ml浓盐酸加入到6ml无水乙醇中,再缓慢加入2.04g异丙醇铝得到溶液B。缓慢滴加2.5g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与溶液A中,搅拌30min;然后缓慢将溶液B加于溶液A中,搅拌2h使其混合均匀。将混合物转移到平底蒸发皿中,在室温(25℃)下溶剂蒸发24h,放入干燥箱中70℃真空热聚合24h,形成柔软的淡黄色薄膜。将其刮下放入瓷舟,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350℃煅烧5h,然后在500-900℃煅烧2h得到碳-氧化铝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参考王涛硕士论文《有序介孔碳-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45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