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向作用同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5509.X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32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郭卫杰;贾玉灵;夏海军;武海东;贾文远;金鹏;李留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3/02 | 分类号: | F16D23/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刘谟培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作用 同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在车辆上的同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向作用同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动变速器中的同步器结构,主要包括齿毂、套装在齿毂上的齿套、位于齿毂一侧的同步环、与齿套固连并包套在同步环外部的挡板、以及位于齿毂一侧的结合齿轮,在齿套和同步环之间设有可相互结合的摩擦面,在车辆换挡时,拨动齿套沿齿毂的轴向移动,通过设置在结合齿轮上的卡簧对同步环上的凸爪的反作用力,使齿套与同步环的摩擦面相互结合并实现预同步;当结合齿轮与同步环通过锁止齿锁止时,通过同步环与齿套之间的摩擦面的摩擦作用,使同步器输入输出端转速相同,实现同步,进而实现无冲击换挡;同步完成后,同步环上的锁止齿和齿套花键齿进入结合齿轮上的齿槽内。在摘挡时,齿套带动挡板,进而通过挡板带动同步环回到空挡位置。
采用如上结构,实现了换挡过程中的同步,使整车换挡舒适性较好,但由于同步环与齿套通过挡板包在一起,在齿套回位至空挡位置时,同步环被挡板带动而脱离结合齿上的齿槽,因此,齿套与同步环的挡板包套结构,只能实现同步器的单方向挂档,若各个挡位均采用这种单方向同步器的结构,会使变速器的体积较大,无法满足车辆的空间及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双向同步的双向作用同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作用同步器,包括齿毂、套设在齿毂上的齿套、设置在齿毂两侧的结合齿轮、以及设置在齿套两侧并与齿套可摩擦配合的同步环,所述的同步环浮动的套设在结合齿轮上,在各结合齿轮上连接设有弹性支撑装置,在齿套沿齿毂轴向移动而与同步环摩擦配合时,所述的弹性支撑装置对同步环施加弹性支撑力。通过该结构设置,使换挡同步时,通过弹性支撑装置对同步环进行弹性支撑以使齿套和同步环同步,而齿套与同步环之间仅是摩擦配合,在齿套回位至空挡位置时,同步环不受齿套移动的影响,进而使得齿套能够双向移动,进而实现双向同步。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弹性支撑装置为弹簧。采用弹簧,简化了弹性支承装置的结构,节约了制造成本。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在结合齿轮上设有对弹簧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通过第一固定部的设置,使弹簧安装更加稳固,同时提高了弹簧被压缩或回弹时的形变量精度。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为供弹簧嵌入的第一嵌装孔。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为供弹簧套设的第一凸台。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同步环内部固定设有沿径向延伸的、与弹簧对应设置的卡爪。通过卡爪的设置,使同步环与弹簧接触时,为弹簧提供了一个施力平面,确保了弹簧被压缩时受力方向的确定性。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改进,在卡爪上设有对弹簧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部。通过第二固定部的设置,使弹簧安装更加稳固,同时提高了弹簧被压缩或回弹时的形变量精度。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二固定部为供弹簧嵌入的第二嵌装孔。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第二固定部为供弹簧套设的第二凸台。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沿齿套轴向两侧的齿套上设有第一摩擦斜面,在同步环上设有可套设在第一摩擦斜面上并与第一摩擦斜面吻合的第二摩擦斜面。通过将第一摩擦斜面设置在齿套的外表面上,可根据需要增大第一摩擦斜面的长度,提高第一摩擦斜面和第二摩擦斜面摩擦接触面积,使同步过程更加稳定,同时,可使第一摩擦斜面和第二摩擦斜面之间润滑充分,避免烧蚀。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提高同步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了同步器的双向同步,有效的提高了同步器的使用效率,其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同步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一中齿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一中同步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一中结合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合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同步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同步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55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取茶多酚的方法
- 下一篇:具有甲基-D3 取代的铱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