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度回收余热锅炉排烟余热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7214.6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13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孙士恩;何晓红;庞建锋;陈菁;郑立军;舒斌;赵明德;徐朝阳;洪纯珩;熊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2B31/08 | 分类号: | F22B31/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 33209 | 代理人: | 杨显俭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度 回收 余热 锅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余热的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度回收余热锅炉排烟余热的装置,属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中的余热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严格。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8%”等目标。火电行业是耗能大户,也是主要污染排放源,这就要求各发电企业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具有高效率、低污染及调峰性能好等优点,在当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能源紧张的局势下备受青睐。即使这样,仍有将近20%以上的低温余热通过汽轮机乏汽和余热锅炉排烟浪费掉,使得联合循环的综合能源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目前一般的联合循环中余热锅炉排烟温度较高,排烟温度通常在150℃左右。传统的热电联供系统的缺点在于烟气热量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当前已有较多的回收余热锅炉排烟余热的专利及实际工程项目,如采用低温省煤器回收烟气余热用于提供联合循环发电效率,或是在余热锅炉烟道尾部增设热网换热器来回收烟气余热用于供热给热网系统等。图1所示为目前现有技术中典型的回收烟气余热的双压余热锅炉示意图,该回收烟气余热的双压余热锅炉由过热器及蒸发器1、省煤器2、热网换热器3、省煤器入口阀门4、热网换热器入口阀门5、热网换热器出口阀门6、凝结水管道13以及与之相连的其它管道及附件等组成,经燃气轮机做功排出的高温烟气进入余热锅炉,依次经过过热器、蒸发器1和省煤器2以及烟气热网换热器3后,通过烟道膨胀节、烟道挡板,经烟囱排到大气,余热锅炉内的高温烟气将凝结水加热为过热蒸汽输出,推动汽轮机做功,而将热网回水加热后输出至外网供水至用户,此种方式在冬季供热时可回收锅炉烟气余热,降低排烟温度,但夏季由于不需要供热,余热锅炉排烟余热无法回收,依旧造成较大浪费。
此外,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中,若所用天然气源侧压力与联合循环所需天然气压力匹配,则天然气调压站中可取消压缩机的调压工作,此时天然气进气温度较低,远达不到燃气轮机燃烧室内对热源的温度要求,因而需对天然气进行预热,但是,当前尚无合适方式对其进行预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能够在供热期和非供热期均可充分利用,并能解决燃气天然气预热存在的热源问题的深度回收余热锅炉排烟余热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深度回收余热锅炉排烟余热的装置包括过热器、蒸发器、省煤器、热网换热器、省煤器入口阀门、热网换热器入口阀门、热网换热器出口阀门、凝结水管道、供水管和回水管,所述过热器、蒸发器、省煤器和热网换热器依次连接,所述凝结水管道的一端连接在省煤器的入口,所述省煤器入口阀门安装在凝结水管道上,所述回水管的一端连接在热网换热器的入口,所述热网换热器入口阀门安装在回水管上,所述供水管的一端连接在热网换热器的出口,所述热网换热器出口阀门安装在供水管上,其结构特点在于:还包括热网换热器去省煤器入口阀门、凝结水去热网换热器入口阀门、天然气预热器入口阀门、水泵、天然气预热器、天然气预热器出口阀门、天然气预热器进管和天然气预热器出管,所述热网换热器的出口与省煤器的入口通过热网换热器去省煤器入口阀门连接,所述热网换热器的入口与凝结水管道通过凝结水去热网换热器入口阀门连接,所述天然气预热器进管的一端连接在供水管上,该天然气预热器进管的另一端连接在天然气预热器的入口,所述天然气预热器入口阀门和水泵均安装在天然气预热器进管上,所述天然气预热器出管的一端连接在回水管上,该天然气预热器出管的另一端连接在天然气预热器的出口,所述天然气预热器出口阀门安装在天然气预热器出管上。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天然气预热器入口阀门、水泵和天然气预热器沿天然气预热器进管依次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72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风调温自动熄灭式酒精灯
- 下一篇:一种塔形煤粉工业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