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动力滗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8284.3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68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余郭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元芝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滗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工程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动力滗水器。
背景技术
SBR污水处理工艺因“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和闲置”五个阶段集中于一个反应池内,故该工艺具有投资成本较低,运行方式灵活,脱氮除磷效果好,耐冲击负荷、处理能力强,防止污泥膨胀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程实例中。该工艺的核心设备即滗水器,目前使用较多的滗水器通常由滗水槽、传动装置、排水管、伸缩节和PLC电控装置组成,因设备需要传动装置和PLC控制系统,故设备运行管理较复杂,容易出现机械故障,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从而影响该工艺在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无动力滗水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无动力滗水器,包括第一浮力装置、第二浮力装置、第一滗水槽、第二滗水槽、中间连接器、排水软管、预留接口、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反应池、阀门,其中第一浮力装置和第二浮力装置分别位于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上,第一滗水槽和第二滗水槽的一端部分别与第一浮力装置和第二浮力装置连接,其中第一浮力装置和第二浮力装置的内部均是空心结构,根据吃水深浅程度来调节浮力大小,最终依据浮力来控制第一滗水槽和第二滗水槽整体沿着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一滗水槽和第二滗水槽达到升降的目的,第一滗水槽和第二滗水槽之间通过中间连接器相连通,中间连接器底部有出水接口连接排水软管,排水软管可伸缩,预留接口穿过反应池壁,预留接口在反应池内部与排水软管连接,在反应池外部安装有阀门,通过控制阀门开关最终将第一滗水槽和第二滗水槽内的污水排出反应池外。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若浮力小于重力时,则装置下沉,此时第一浮力装置和第二浮力装置同时吃水加深,水下容积增大,浮力加大,最终浮力等于重力时达到平衡,反之,若浮力大于重力时,则装置上浮,此时第一浮力装置和第二浮力装置同时吃水变浅,水下容积减少,浮力减小,最终浮力等于重力时达到平衡,故可通过非动力装置来调节第一滗水槽和第二滗水槽的高低,最终保证第一滗水槽和第二滗水槽达到正常滗水水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省略传统滗水器的动力装置和PLC控制装置,即可减少一次性投资成本,同时可避免运行过程的机械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过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动力滗水器,包括第一浮力装置1、第二浮力装置2、第一滗水槽3、第二滗水槽4、中间连接器5、排水软管6、预留接口7、第一定位杆8、第二定位杆9、反应池10、阀门11,其中第一浮力装置1和第二浮力装置2分别位于第一定位杆8和第二定位杆9上,第一滗水槽3和第二滗水槽4的一端部分别与第一浮力装置1和第二浮力装置2连接,其中第一浮力装置1和第二浮力装置2的内部均是空心结构,根据吃水深浅程度来调节浮力大小,最终依据浮力来控制第一滗水槽3和第二滗水槽4整体沿着第一定位杆8和第二定位杆9上下移动,从而使第一滗水槽3和第二滗水槽4达到升降的目的,第一滗水槽3和第二滗水槽4之间通过中间连接器5相连通,中间连接器5底部有出水接口连接排水软管6,排水软管6可伸缩,预留接口7穿过反应池10壁,预留接口7在反应池10内部与排水软管6连接,在反应池10外部安装有阀门11,通过控制阀门11开关最终将第一滗水槽3和第二滗水槽4内的污水排出反应池10外。
滗水器开始启动时,打开预留接口7外部安装的阀门11,滗水器开始工作,第一滗水槽3、第二滗水槽4和排水软管6随着第一浮力装置1和第二浮力装置2一并下降至滗水结束,此时关闭预留接口7外部安装的阀门11,若反应池10加入污水时,随着水位的升高,第一浮力装置1和第二浮力装置2将提升第一滗水槽3和第二滗水槽4,同时排水软管6也一并升高,最终复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元芝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昌元芝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82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