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增压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回油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9281.1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4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陈镇培;陈修文;陆浩;吴莎;李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2 | 分类号: | F01M11/02;F02B3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王正茂;丛芳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 内燃机 涡轮 油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增压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回油管。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可以在内燃机排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加内燃机的输出功率,降低油耗,还可以改善发动机的排放,因此涡轮增压器在内燃机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内燃机上使用双增压比单增压具有更大的优势,内燃机使用双增压技术后,中低速时发动机的功率得到相对稳定的提升,对内燃机节能减排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内燃机双增压技术在行业内被看好,近年来国内对内燃机双增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
传统的内燃机当使用双增压器时,需要用两根增压器回油管(即每个增压器各用一根),相应地用了两根增压器回油管就得有两个回油口,(增压器回油管路的回油口一般是布置在机体或者油底壳上)。
现有技术的双增压内燃机要用两根增压器回油管专用件具有以下缺点:
1、一台内燃机要用两根增压器回油管,专用件的数量增多,增加了制造成本、采购成本和库存管理成本、零件装配成本等。
2、要在内燃机上布置两个回油口,回油接口多了,内燃机的漏油故障率也会随之增高。
3、两根增压器回油管占用空间多,布设困难,且不够紧凑、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增压器回油管成本,降低漏油故障率并提高使用可靠性,布置紧凑美观,容易推广应用的双增压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回油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增压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回油管,包括:
回油歧管Ⅰ和回油歧管Ⅱ,其进油口分别与两个增压器的回油口连接;
回油总管,其回油口与内燃机的机体上或油底壳上的回油孔连接;
三叉接管,其具有三个接口,分别与回油歧管Ⅰ的出油口、回油歧管Ⅱ的出油口和回油总管的进油口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油歧管Ⅰ和回油歧管Ⅱ的进油端均具有进油法兰,回油歧管Ⅰ和回油歧管Ⅱ通过进油法兰与两个增压器的回油口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油歧管Ⅰ和回油歧管Ⅱ的进油端均布设有波纹管,进油法兰布设在波纹管的外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油总管的回油口布设有回油法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双增压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回油管结构简单合理,通过采用一根回油管给两个增压器回油,能够有效地降低增压器回油管成本,降低漏油故障率并提高使用可靠性,布置紧凑美观,容易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增压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回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回油歧管Ⅰ,2-进油口Ⅰ,21-波纹管,22-进油法兰,23-回油法兰,3-进油口Ⅱ,4-回油歧管Ⅱ,5-三叉接管,6-回油总管,7-回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各图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双增压内燃机涡轮增压器回油管结构简单合理,通过采用一根回油管给两个增压器回油,能够有效地降低增压器回油管成本,降低漏油故障率并提高使用可靠性,布置紧凑美观,容易推广应用。
以下详细的描述通过举例但非限制的方式说明了本公开,应该明白的是本公开的各种方面可被单独的实现或者与其他方面结合的实现。本说明书清楚的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并使用我们相信为新的且非显而易见的改进,描述了若干实施例、变通方法、变型、备选方案以及系统应用,包括当前被认为是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用新型原理的最好模式。当描述元件或特征和/或实施例时,冠以“一”“一个”“该”和“所述”旨在表示具有元件或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旨在为包括性的,并表示在那些具体描述的元件或特征以外还具有额外的元件或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92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终端
- 下一篇:基于VANET的高速公路行车安全预警系统及预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