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海啸的填充墙框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90540.2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吕西林;蒋欢军;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74 | 分类号: | E04B2/74;E04B2/82;E04B2/02;E04B1/9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王小荣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啸 填充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海啸的填充墙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大地震时,发生了很大的海啸,冲毁了大量的轻型结构(木、轻钢结构)房屋。从灾害现场可见到一些规律:海啸从正面冲击房屋时,填充墙承受了很大的冲击力,导致整个房屋倒塌或被海啸冲走;而海啸冲击时未倒塌的房屋,均是有门窗口卸去了一部分的冲击荷载,或外围填充墙冲毁后卸去了大部分冲击力,让海啸通过,从而使主体结构免遭冲毁。造成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带填充墙框架结构在受到海啸冲击的时候,由于填充墙的受荷面积大使得主体结构所受侧向力过大,从而导致主体结构倒塌或被冲走。因此,研究实用新型一种可在海啸袭击时倾倒的填充墙,即可达到损失填充墙而保护主体结构的效果,这对于减少海啸所带来的损害十分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抗海啸的填充墙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抗海啸的填充墙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框架柱和框架梁组成的主体结构、将主体结构划分成网格状的构造柱和构造梁、填充在网格中的填充墙块、以及铺设在填充墙块与填充墙块之间的灰缝中的拉结筋,所述的埋设拉结筋的灰缝、框架梁顶部与填充墙块底部之间的灰缝、构造梁顶部与填充墙块底部之间的灰缝以及距离主体结构最底端设定高度处的灰缝均采用水溶性粘结材料砌筑。
所述的框架柱与填充墙块之间、框架梁底部与填充墙块之间、框架梁底部与构造柱之间、构造柱与填充墙块之间、构造梁底部与填充墙块之间均设有缝隙,所述的缝隙的中间填充有保温材料,该保温材料外部用密封材料密封。
所述的构造柱通过纵筋锚固在框架梁中,所述的构造梁通过纵筋锚固在框架柱中。
所述的用水溶性粘结材料砌筑的灰缝的外侧设有防水罩,该防水罩下端与墙壁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的防水罩为倒L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填充墙分块设计,在框架和填充墙之间、填充墙与其内部的构造柱、构造梁之间均用柔性水溶性材料连接,在无海啸冲击时,主体结构和填充墙块共同抵抗竖向荷载以及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当结构受到海啸冲击时,连接处的水溶性材料失去作用,填充墙块失效倾倒,以释放海啸的冲击力,海水的冲击面积大大减小,最终使得主体结构免受海啸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抗海啸的填充墙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框架柱1和框架梁2组成的主体结构、将主体结构划分成网格状的构造柱3和构造梁4、填充在网格中的填充墙块5、以及铺设在填充墙块5与填充墙块5之间的灰缝中的拉结筋7,所述的构造柱3通过纵筋锚固在框架梁2中,所述的构造梁4通过纵筋锚固在框架柱1中。
所述的埋设拉结筋的灰缝81、框架梁顶部与填充墙块底部之间的灰缝82、构造梁顶部与填充墙块底部之间的灰缝83以及距离主体结构最底端设定高度处(高于墙体防潮层高度,至少高于室外地坪150mm)的灰缝84均采用水溶性粘结材料砌筑,其余灰缝采用水泥砂浆砌筑,在无海啸侵袭时,水溶性粘结材料坚固耐用,同拉结筋7的粘结效果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受到海啸侵袭时,水溶性粘结材料立即失效,拉结筋7丧失对填充墙的拉结作用,填充墙失效倾倒。
所述的框架柱1与填充墙块5之间、框架梁2底部与填充墙块5之间、框架梁底部2与构造柱3之间、构造柱3与填充墙块5之间、构造梁4底部与填充墙块5之间均设有缝隙6,所述的缝隙6的中间填充有模塑聚苯板保温材料,该保温材料外部用弹性密封材料密封。
所述的用水溶性粘结材料砌筑的灰缝的外侧设有倒L形防水罩9,该防水罩9下端与墙壁之间留有间隙。在正常使用时防水罩9能抵挡雨水的侵袭,海啸来袭时,防水罩9由下端被打开,这样能保证结构正常使用时的安全,在海啸侵袭时水溶性灰缝又能及时失效,填充墙与主体结构分离,释放海啸冲击力。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对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905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