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1894.X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6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石井达也;山本武士;森山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64 | 代理人: | 吴立,邹轶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动力 转向 装置 | ||
1.一种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具备:
输出轴,所述输出轴通过旋转向车轮赋予舵角;
齿轮箱,所述齿轮箱的内侧具有用于支承所述输出轴并使所述输出轴自由旋转的贯通孔,且收容有用于减缓电动马达的驱动轴的转速并向所述输出轴传递所述旋转的减速器;
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和所述第二滚动轴承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分开设置,用以支承所述输出轴,使所述输出轴相对于所述齿轮箱自由旋转;
箱盖,所述箱盖与所述齿轮箱结合固定,穿设有通过转向轴的旋转而被驱动旋转的输入轴,所述转向轴基于方向盘的操作而被驱动旋转;和
中间板,所述中间板设置在所述齿轮箱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动轴承设置在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面之间,
所述第二滚动轴承设置在所述中间板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出轴的外周面之间,
所述中间板具有多个大直径部和多个小直径部,所述大直径部和所述小直径部沿圆周方向交替设置于所述中间板的外周缘部,
所述大直径部以过盈配合被压入所述齿轮箱的内周面的后部,由此将所述中间板支承固定于所述齿轮箱内,
所述中间板具有形成在所述中间板的中心部的圆筒部,
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外圈仅内嵌固定于所述圆筒部,
所述中间板的所述圆筒部的位置及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位置与所述中间板的外周缘部的位置没有重合地沿轴向错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箱的内周面的后部设有朝向后方的台阶面,
所述中间板的外周缘部的前表面抵接台阶面,使得所述中间板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的相对于所述齿轮箱的位置被确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盖的前端面与所述中间板的外周缘部的后表面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板的外周缘部的后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突条,
所述突条被所述箱盖的前端面按压变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板的外周缘部的后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突起,
所述突起被所述箱盖的前端面按压变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箱的内周面的后部设有朝向后方的台阶面,
所述中间板的前侧面的与所述台阶面对置的部分设有突条,
所述突条与所述台阶面抵接并被按压变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盖的前端面与所述中间板的外周缘部的后表面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轴承设置在所述输出轴的中间部,
所述第二滚动轴承设置在比所述中间部更靠近所述输出轴的后端的输出轴的部分。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板通过热固性树脂或者含有玻璃纤维的热塑性树脂的注射成型制造。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板具有形成在中间板的中心部的圆筒部,
所述第二滚动轴承的外圈内嵌固定于所述圆筒部,
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中间板的前侧面之间,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并列配置的多条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189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不锈钢一体化调酒台
- 下一篇:一种适于不同身高人就餐的新型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