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时域干扰协调方法及网络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1957.1 | 申请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83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昭;周勋;钱颖;夏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8/08 | 分类号: | H04W28/08;H04W24/02;H04W28/16;H04W36/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王仲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时域 干扰 协调 方法 网络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时域干扰协调方法,包括:当宏小区负载大于或等于负载门限时,或当定时器满足系统的预设时间时,网络设备获取宏小区的第一几乎空白子帧ABS子帧比例参数和至少一个小区范围扩展CRE参数,至少一个小区范围扩展CRE参数为宏小区与至少一个微小区之间的CRE参数,至少一个微小区为宏小区覆盖范围内的微小区;网络设备向宏小区配置第一ABS子帧比例参数,以及向宏小区和至少一个微小区配置至少一个CRE参数。本发明方法能够在宏小区负载大于或等于负载门限时扩展微小区的覆盖范围,使至少一个微小区吸附部分属于宏小区的用户终端UE,减轻宏小区的负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时域干扰协调方法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异构网(Heterogeneous Network,HetNet)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的一种网络类型,通过部署低功率的小站在宏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同覆盖的异构系统。小站主要部署在宏站的弱覆盖区域或热点区域,其中,部署在宏站热点区域的小站主要用于吸收话务量,提高网络的容量。在实际应用中,小站的覆盖的范围与小站所在的话务量热点区域中的宏站信号强度有关。例如,当话务量热点区域分布于靠近宏站覆盖区域的中心位置时,宏站信号强,即对该区域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来说,宏站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较大,为了使小站能够吸附该区域的UE,需要使小站的RSRP达到或超过宏站的RSRP。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小站覆盖的范围较小,吸附的UE也较少,宏站与小站之间负载不均衡,导致出现小站负载低,用户体验极高,宏站负载高,用户体验差的现象。
在不改变小站发射功率的前提下,为了改变上述现象,目前主要是通过对小站进行切换参数的配置以扩展小站的覆盖范围,使小站吸附更多的UE。例如,配置小站的小区范围扩展(CRE,Cell Range Expansion)参数的偏置值,以降低UE切换至小站的门限。上述偏置值越大,小站的扩展覆盖范围越大,小站吸附的UE也越多。然而,当小站配置较大的偏置值时,CRE区域内的UE的将会受到宏站的严重干扰。为了解决干扰问题,目前主要将宏站的部分子帧设置为几乎空白子帧(Almost Blank Subframe,ABS),在ABS上,宏站不发送用户专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和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使得小站对应的子帧上仅受到宏站导频的干扰,小站可以在这部分子帧上调度小区范围扩展区域内的UE。
虽然目前可以通过配置CRE的偏置值调整小站的扩展覆盖范围,以及通过设置宏站的ABS来避免UE受到PDCCH和PDSCH的干扰,但是随着网络中用户设备的移动以及用户设备业务的变化,当网络中的宏小区超负载时,并不会同时对ABS和CRE做出及时的调整,容易出现宏微小区负载不均,系统吞吐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时域干扰协调方法,用于当宏小区负载大于或等于负载门限时,通过向所述宏小区配置第一ABS子帧比例参数和向所述宏小区和至少一个微小区配置至少一个CRE参数,扩展微小区的覆盖范围,使所述至少一个微小区吸附部分属于所述宏小区的用户终端UE,减轻所述宏小区的负载。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当宏小区负载大于或等于负载门限时,或当定时器满足系统的预设时间时,获取所述宏小区的第一几乎空白子帧ABS子帧比例参数和至少一个小区范围扩展CRE参数,所述至少一个小区范围扩展CRE参数为所述宏小区与至少一个微小区之间的CRE参数,所述至少一个微小区为所述宏小区覆盖范围内的微小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19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