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组件及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05156.2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1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杉山直树;大月敏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JSR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33/02 | 分类号: | H05B33/02;H01L51/50;H05B3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港***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组件 形成 树脂 组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特定的树脂层的发光组件及用以形成该树脂层的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
背景技术
发光组件具有在透明基板的表面依此顺序积层透明阳电极层、发光材料层及阴电极层而成的基本构成。例如有机电致发光组件是:将来自其阳电极层的电洞、来自其阴电极层的电子注入至包含有机材料的发光材料层的内部,在发光材料层的内部使电洞与电子再结合,从而生成激子(exciton),通过该激子失活时的光的释放(荧光、磷光)而发光的发光组件,由该发光材料层产生的光自透明基板侧出射至发光组件的外部。
专利文献1中揭示具有使用聚醚砜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等高折射率树脂的高折射率层的发光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964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光组件,可自透明基板侧某种程度有效率地出射由发光材料层所产生的光。然而,存在因发光材料层发出的光,而导致聚醚砜树脂或聚醚酰亚胺树脂等高折射率树脂劣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的出射效率优异的发光组件。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根据包括如下树脂层的发光组件,而可达成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该树脂层包含具有特定的玻璃转移温度的聚合物,且包含具有特定的粒径的粒子。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的[1]~[7]。
[1]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1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以及第1树脂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所述发光层、所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所述第1树脂层形成于
(a)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b)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以及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
[2]如[1]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1树脂层还包含平均粒径为1nm以上且小于100nm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子(B)。
[3]如[1]或[2]所述的发光组件,其更包括第2树脂层,且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d)所述第2电极的形成有所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的至少一者,
且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且使用波长632.8nm的光而测定的折射率为1.60以上。
[4]如[3]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第2树脂层形成于
(c)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1树脂层之间、及
(d)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第1树脂层之间的至少一者。
[5]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发光组件为有机电致发光组件。
[6]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第1树脂层。
[7]一种发光组件形成用树脂组成物,其用以形成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组件的第2树脂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光的出射效率优异。此外,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耐久性亦优异,因此即便在严酷的使用条件下,亦可长期不降低性能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1的剖面图。
图2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2的剖面图。
图3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实施形态例3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光组件》
以下,参照图式对本发明的发光组件的各种实施形态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是如下的发光组件,则并无特别限制,即一种发光组件,其包括第1电极、发光层、第2电极、第1树脂层,且上述第1电极、上述发光层、上述第2电极依此顺序积层而成,上述第1树脂层包含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DSC,升温速度20℃/分钟)的玻璃转移温度(Tg)为170℃以上的树脂(以下亦称为“聚合物(I)”)、及平均粒径为0.1μm~5μm的粒子(A),且形成于
(a)上述第1电极的形成有上述发光层之侧的相反侧、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SR株式会社,未经JSR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51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已有叶轮模具生产不同扬程叶轮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防倒花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