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紧元件以及构件连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06322.0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7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M·恩斯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2/22 | 分类号: | F16B2/22;F16B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董华林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紧 元件 以及 构件 连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特征的夹紧元件以及根据权利要求2特征的包括夹紧元件的构件连接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夹紧元件,该夹紧元件可以以简单方式实现构件的连接;以及提供一种相应的构件连接装置。
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或2的特征得以解决。本发明有利的方案和扩展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可知。
本发明的出发点在于一种构件连接装置,其包括第一构件和要与第一构件通过插接或者夹紧连接而连接的第二构件。一个或两个构件例如可以是车身构件。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汽车制造”领域,而是完全可广泛应用于以简单且低成本的方式通过插接或者夹紧连接而彼此连接两个构件。
“公形锁合元件”从第一构件上突出。术语“公形锁合元件”可非常宽泛地理解。一般性来说这是指从第一构件突出的元件,该元件优选具有侧凹部。公形锁合元件例如可以是球或通过球的一部分(如球缺)构成或具有近似球或锥形的形状或栓形。
在第二构件中设置通孔,公形锁合元件伸入该通孔中或公形锁合元件至少部分穿过该通孔。
本发明核心在于与公形锁合元件共同作用的夹紧元件。该夹紧元件例如可构造成蘑菇状或帽状或集成到另一构件中。按本发明的夹紧元件具有空心的径向有弹性的杆。可规定,夹紧边缘从该杆向外突出。
在根据本发明的构件连接装置中,径向有弹性的套筒状区段(杆)形锁合和/或摩擦锁合地卡装到公形锁合元件上。公形锁合元件相对于套筒状区段的至少一个前部区段具有一定的过盈。在将套筒状区段插套或卡装到公形锁合元件上时,套筒状区段的前部区段首先被略微径向扩大。在将套筒状区段进一步压到公形锁合元件上时,如公形锁合元件具有侧凹部,则套筒状区段的前部区段再次径向向内弹回一部分,因此除了摩擦锁合外在夹紧元件的套筒状区段的内圆周和公形锁合元件之间还形成一定的形锁合。可规定,夹紧元件的套筒状区段在卡装状态中形锁合地从后面卡在公形锁合元件的侧凹部上。
可规定,“夹紧边缘”从套筒状区段(杆区段)向外突出,该夹紧边缘至少部分搭接通孔。优选夹紧边缘至少沿套筒状区段的纵向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弯曲弹性的。
另外可规定,夹紧边缘在第二构件的背离第一构件的一侧上贴靠在第二构件上并且将第二构件压向第一构件方向。作为替换方案可规定,夹紧边缘与第二构件固定连接。
在上面描述的两种情况的任何一种中,第二构件都通过夹紧元件与第一构件连接,所述夹紧元件卡装在与第一构件固定连接的公形锁合元件上。
因此可非常简单地通过将夹紧元件卡装或插套到与第一构件固定连接的公形锁合元件上来彼此连接两个构件。卡装可手动进行。作为替换方案也可规定,例如借助机器人自动卡装夹紧元件,所述机器人在此之前检测公形锁合元件的空间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扩展方案,设置在第二构件中的通孔是圆形的。与此相应可规定,夹紧元件的套筒状区段(即杆区段)具有圆柱体形状或近似圆柱体的形状。
作为替换方案可规定,通孔是长孔并且套筒状区段具有适配该长孔形状的柱体形状。但套筒状区段的形状并非必须适配长孔的形状。也可想到,通孔构造为长孔并且使用具有圆柱形杆区段的夹紧元件,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既使在两个构件的安装状态中两个构件也可沿长孔的纵向方向进行一定的相对移动。
如夹紧边缘与第二构件连接,可规定,夹紧边缘与第二构件一体连接。尤其是可规定,夹紧边缘和/或整个夹紧元件与第二构件一体连接或者说集成到第二构件中并且因此是第二构件的集成的组成部分。
相应于蘑菇状可规定,夹紧边缘是一个环绕的夹紧边缘。但并非必须如此。“夹紧边缘”也可由多个在圆周区段上延伸的夹紧弧段、多个夹紧臂、多个夹紧凸鼻或类似物构成。
按本发明,夹紧元件的套筒状区段(杆区段)至少在其背离夹紧边缘的端面上敞开。这是为了能够将套筒状区段插套到公形锁合元件上。套筒状区段的另一端部可以是敞开或封闭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可规定,相应于蘑菇状,夹紧边缘延伸超出套筒状区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马股份公司,未经宝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63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