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7129.9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6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中田学;山木健之;中村将启;山名正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33/04 | 分类号: | H05B33/04;H01L51/50;H05B33/26;H05B33/2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牛海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电致发光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近来,因为各种优点,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作为下一代发光器件正在引起关注,这些优点是:此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能够表面发光,可以是无汞的,可以在低温下运行,可以以低成本制成,可以更轻,并且可以是柔性的。
例如,作为此类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已经提出了具有图6中所示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文献1[JP 2008-181832 A])。
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透明导电层102置于透光基板101的表面上,有机发光层103置于透明导电层102上,并且阴极层104置于有机发光层103上。此外,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用于封装有机发光层103和阴极层104的叠层106的保护封装层107,以及用于封装保护封装层107的含吸湿剂封装层108。此外,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防湿层109置于含吸湿剂封装层108的外部,并且防湿层109通过粘合层110结合至透光基板101。含吸湿剂封装层108通过将含有吸湿剂的基础树脂施加至保护封装层107的外表面而制备。
文献1公开了,吸湿剂优选为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并且即使吸收水分时也能够是固体的化合物。尤其是,吸湿剂的优选实例可以包括氧化钙、氧化钡、二氧化硅凝胶等。在文献1中公开的实施方案1中,透明导电层102通过图案化通过溅射在透光基板101上制备的ITO膜而形成。此外,阴极层104通过Al的沉积而形成。
在具有图6中所示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在有机发光层103中产生的光通过透光基板向外射出。
相比之下,例如,已经提出了具有图7中所示结构的顶部发光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文献2[JP 2006-331694 A])。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一个电极(阴极)201置于在基板204的表面上,发光层203置于电极201的表面上并且电子注入/传输层205在其之间,并且另一个电极(阳极)202置于发光层203上并且空穴注入/传输层206在其之间。此外,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与基板204的表面连接的覆盖构件207。因此,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在发光层203中产生的光通过作为透光电极形成的电极202和由透明材料制成的覆盖构件207向外射出。
具有光反射性的电极201的材料的实例可以包括Al、Zr、Ti、Y、Sc、Ag和In。充当透光电极的电极202的材料的实例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和氧化铟锌(IZO)。
根据文献2的公开内容,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干燥剂置于覆盖构件207内部,以便抑制非发光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干燥剂优选具有光透射性质。然而,根据干燥剂的尺寸或位置,这种干燥剂可以是不透明的。
也已经提出了具有图8中所示结构的顶部发光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文献3[JP 2008-293676 A])。
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这样的结构:反射电极320、有机EL层330、电子注入层335和透明电极340层叠在基板310的表面上。此外,在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覆盖基板360与基板310的表面结合并且封装构件390在其之间。
此外,这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透明保护层350,其形成以封装反射电极320、有机EL层330、电子注入层335和透明电极340。
在此方面,例如,反射电极320由通过气相沉积法制备的Al膜和通过溅射制备的ITO膜的层状膜形成。此外,例如,有机EL层330通过印刷方法形成。透明电极340通过溅射、CVD法、气相沉积法等形成在有机EL层330上。透明电极340由导电氧化物如SnO2、In2O3、ITO、IZO和ZnO:Al制成。文献3公开了,透明保护层350的材料优选具有气体隔离性质并且可以是无机材料(例如,无机氧化物和无机氮化物)如SiOx、SiNx、SiNxOy、AlOx、TiOx、TaOx和ZnOx。
发明概述
技术问题
普遍已知的是,在顶部发光型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为了提高薄膜方式中的出光率(light-outcoupling efficiency),需要采用在其中用透明材料填充透光电极与封装构件之间的空间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71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元器件内置基板
- 下一篇:用于无线网络中的分组流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