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7939.4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55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雄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F.C.C. |
主分类号: | B21D22/30 | 分类号: | B21D22/30;B21D22/28;B21D24/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日本静冈县滨松市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零件 成形 方法 制造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在筒状凸起部的一边端部形成有由该凸起部突出的突缘部的金属制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冲压零件的制造方法及冲压零件的成形用模具。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载设于汽车或自动两轮车等的离合器装置中,使用了离合器导件、端板、离合器活塞、轮毂齿轮及皮带轮等零件,亦即,在筒状凸毂部的一边端部形成有自该凸毂部突出有突缘部的金属制冲压制零件。一般而言,这些冲压制零件藉由拉深加工、凸出成形加工、冲孔加工及切削加工来成形。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就揭示了藉由在平板状胚料的中央部成形有突出成凸状的预备凸起部进行拉深加工而制得预备成形品,对该预备成形品使其预备凸起部的壁厚增加后,将该预备凸起部的突端部除去,以完成冲压零件的冲压零件成形方法。在此情况中,使预备凸起部的壁厚增加的程序,是为了使因预备凸起部的拉深加工而薄壁化的预备凸起部的壁厚增加的所谓镦锻加工。具体而言,是以上模、下模及下冲头使材料流动受限制的模具内配置预备成形品的状态下,以上冲头从外侧推压预备凸起部的角部,来进行预备凸起部的壁厚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17565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中,由于使预备凸起部增加壁厚的镦锻加工程序与突端部除去加工程序为分开的程序,所以有冲压零件的制造效率较低的问题。而且,使用一般的冲制成形法对高张力钢等高强度材料来成形预备凸起部时,藉其后续的凸出成形加工所成形的凸起部有容易产生破裂或龟裂等成形缺失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发,其目的是在筒状凸起部的一边端部形成有由该凸起部突出的突缘部的金属制冲压零件中,提供得以提升制造效率,同时对于高强度材料也能以优异精度进行成形加工的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冲压零件的制造方法、及冲压零件的成形用模具。
发明内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涉及的本发明特征为在筒状凸起部的一边端部形成有由该凸起部突出的突缘部的金属制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先备妥:冲压零件的预备成形品,藉由拉深加工而在平板状胚料的中央部成形有突出成凸状的预备凸起部;冲孔模,具有筒状的第1成形部及第2成形部,该第1成形部形成为与冲压零件的凸起部的外形对应的形状,而该第2成形部则具有相对于该第1成形部以凸起部的厚度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同时在该突出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切刃;冲孔冲头,具有和第2成形部的切刃成对的切刃,同时进入冲孔模内藉以使冲压零件的凸起部内部形状成形;及支承台,和冲孔模相对向地配置在冲孔冲头的外侧,用以支持冲压零件的突缘部;且包括下列步骤:突端部除去步骤,藉由使分别配置于预备成形品的预备凸起部的外侧与内侧的冲孔模与冲孔冲头相对位移,使冲孔冲头从冲孔模的第1成形部侧进入,利用冲孔冲头与冲孔模的第2成形部,将预备成形品的预备凸起部的突端部施以断离加工;及镦锻步骤,藉由使冲孔模与支承台相对位移,且以冲孔模的第2成形部的突出部推压并镦锻预备凸起部。
若依以此方式构成的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本发明特征,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藉由使冲孔冲头与冲孔模隔着预备成形品相对位移,利用冲孔冲头与冲孔模对预备成形品的预备凸起部的突端部进行冲孔,同时在将该突端部施以冲孔之后接着施行使预备凸起部增厚的镦锻加工。亦即,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以连续的一个程序对预备凸起部进行突端部的除去加工程序及增加壁厚的镦锻加工程序。藉此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压零件的成形方法,在筒状凸起部的一边端部形成有由该凸起部突出的突缘部的金属制冲压零件中,可以提升制造效率,同时可对高强度材料以优异精度进行成形加工。
再者,本发明不只可作为冲压零件成形方法的发明来实施,也可作为冲压零件制造方法及冲压零件成形用模具的发明来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F.C.C.,未经株式会社F.C.C.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79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