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用涂布基布及气囊用涂布基布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8224.0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3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明智务;北村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3D1/02 | 分类号: | D03D1/02;B60R21/235;D03D13/00;D06M15/643;B05D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31210 | 代理人: | 李晓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用涂布基布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用气囊的涂布基布,具体地,涉及一种即使附着于织物上的涂布量少,也能实现低透气度的气囊用涂布基布。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汽车安全部件之一的安装率迅速提高的气囊,其使用目的在于:在发生汽车碰撞事故时,传感器感知冲撞,从气体发生器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该气体使气囊迅速展开,防止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特别是头部与方向盘、挡风玻璃、车门玻璃等的碰撞,从而进行保护。近年来,汽车用气囊不仅有驾驶席、副驾驶席的,随着膝部气囊、侧气囊、帘式气囊等的实用化推进,多个气囊的安装变得一般化了。
随着安装气囊的部位、数量的增加,对气囊系统的进一步轻量化、紧凑化的要求也在提高,并以小型化和轻量化为目的设计系统的各部件。以此为背景,对于气囊,探讨了以下方案:
采用使用细纤度纤维的基布方案,或减少涂布织物的弹性体的种类和涂布量的方案。
例如,用于气囊用涂布基布的单丝纤度从940dtex变细至470dtex,近年来,变更为使用纤度为350dtex的单丝基布。
此外,对于涂布于气囊用涂布基布的弹性体树脂,也从氯丁二烯变更为硅酮树脂。此外,该涂布量也从90~120g/m2变更为40~60g/cm2,近年来降低至25~40g/m2。通过这些手段,仍未得到在收纳性这一点上大幅提高至满意水平的产品。
另一方面,特别是对于要求内压保持性的侧气囊、帘式气囊、膝部气囊等,主要使用被覆硅酮等的合成橡胶或树脂的涂布织物,但将树脂量降低至20g/m2以下时,极端地降低了位于表面的树脂量,具有易于发生树脂膜破裂而难以确保高度的低透气性的问题。
此处,作为降低了硅酮树脂的涂布量的气囊用涂布基布,公开有相对于构成织物的织线部1.0,使弹性体树脂在织物网眼部上以3.0以上的膜厚比不均匀分布的气囊(参考专利文献1)。
然而,上述气囊虽然对于收纳性有所改善,但调整至涂布量20g/m2以下时,上述那样的树脂处于不均匀状态,易于产生树脂膜的破裂,特别地,对于要求内压保持性能的气囊,难以充分满足低透气性。
此外,公开有位于合成纤维织物的树脂被覆面的经纱及纬纱的截面外周被该树脂包围了90%以上并且树脂的涂布量在20g/m2以下的气囊用涂布基布(参考专利文献2的权利要求2)。
然而,通过浸入树脂,虽然提高了基布和树脂的粘着性,但由于位于织物表面的树脂膜薄,同样容易产生树脂膜破裂,特别地,对于要求内压保持性能的气囊,难以充分满足低透气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539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1383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现有技术中无法解决的并且即使树脂涂布量在20g/m2以下时也能确保充分的低透气性的气囊用涂布基布。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下的技术:
通过在涂布有20g/m2以下的硅酮树脂的气囊用涂布基布中,使涂布前的基础基布的卷曲率差异处于指定的范围内,即使树脂的涂布量少,也能达到高压下(100kPa的压差下)的小透气度。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气囊用涂布基布,即使涂层薄也具有低透气性,尤其作为要求高内压保持性的气囊也具有可信度优异、可紧凑收纳并能少受车内设计制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使用的涂布刮刀的刀刃的尖端形状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 接触部分
2 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能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气囊用涂布基布由以下结构得到。
1.一种气囊用涂布基布,在由合成纤维单丝构成的织物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有20g/m2以下的硅酮树脂的气囊用涂布基布中,其特征在于,被涂布的基布的经向卷曲率小于纬向卷曲率,经向卷曲率在4%以下,纬向卷曲率和经向卷曲率的差值为0.8~3.0%,涂布基布在100kPa压差下的透气度为0.02L/cm2/min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纺株式会社,未经东洋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2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