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8954.0 | 申请日: | 2013-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4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糟谷悟;鬼头昌士;杉坂繁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10/30 | 分类号: | B60W10/30;B60K6/40;B60K6/48;B60K6/547;B60W10/02;B60W10/10;B60W20/10;B60W20/40;B60W20/30;F16H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艳君;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具备能够相互独立驱动的第一泵以及第二泵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上述那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公知有一种具备油供给部的装置,该油供给部构成为能够将从第一泵排出的油以及从第二泵排出的油双方至少向变速机构供给。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52638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油供给部[工作油供给装置]的结构,该油供给部具有向第一泵[第一油泵11]供给的油所流通的第一油路[吸入通路17]、和从该第一油路分支形成且向第二泵[第二油泵12]供给的油所流通的第二油路。该油供给部构成为能够将从第一泵排出的油以及从第二泵排出的油双方经由液压控制装置[液压回路20]向变速机构[自动变速器]供给。
专利文献1的油供给部具备用于将油盘和液压控制装置之间的第一泵与第二泵的连接关系切换为并联连接或者串联连接的电磁切换阀。而且,控制装置通过切换电磁切换阀的位置以使得两个泵并联连接,由此例如即使在怠速停止时第一泵的驱动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将从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第二泵排出的油向液压控制装置供给。
若车辆的主电源断开之后经过长时间,则向各泵供给的油所流通的油路(第一油路以及第二油路)内的油由于自重回到油盘而被置换为空气的可能性高。在以这样的状态接通车辆的主电源来驱动第二泵的情况下,在存在于油路内的空气被排出之后才开始实际产生液压。因此,有可能导致将油向变速机构供给延迟。例如在冬季等油温低的情况下,由于油的粘性阻力变高而特别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鉴于此,当车辆的主电源被接通时,在油温比规定温度低的情况下,专利文献1的控制装置切换电磁切换阀的位置以使得两个泵串联连接。而且,进行控制,以便将从排出能力较强的第一泵排出的油经由电磁切换阀向第二泵供给,使第二泵内的低温的油强制循环。由此,用于驱动第二泵的动力源没有必要使用体型大的旋转电机,能够尽早向变速机构供给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为了能够通过第一泵强制驱动第二泵而需要使内燃机的扭矩上升,所以燃油效率变差。另外,由于必须具备电磁切换阀,所以车辆用驱动装置相应地高成本并且大型化。因此,不能充分发挥通过驱动第二泵来使燃油效率提高这一优点、和能够使用于驱动第二泵的动力源成为比较小的体型的旋转电机这一优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26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期望实现一种能够抑制车辆用驱动装置的高成本、大型化并且在车辆的主电源接通时也能够尽早向变速机构供给油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控制装置以下述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在将内燃机和车轮连结的动力传递路径设置有第一旋转电机和变速机构,并且具备被上述第一旋转电机驱动的第一泵、以及被与上述动力传递路径独立设置的第二旋转电机驱动的第二泵,还具备油供给部,该油供给部构成为具有:用于使向上述第一泵供给的油所流通的第一油路、以及从该第一油路分支形成的向上述第二泵供给的油所流通的第二油路,并能够将从上述第一泵排出的油以及从上述第二泵排出的油双方至少向上述变速机构供给,上述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辅助驱动控制部,其执行在车辆的主电源被接通的情况下,在由上述第二旋转电机驱动上述第二泵之前,由上述第一旋转电机对上述第一泵驱动设定驱动时间,在经过上述设定驱动时间之后使上述第二泵启动的辅助驱动控制;以及驱动时间决定部,其基于上述第一油路中的从与上述第一泵相反侧的开放端到与上述第二油路分支的分支点为止的部分即共用油路部的容积来决定上述设定驱动时间,以便利用油充满上述共用油路部和上述第二油路的至少一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艾达株式会社,未经爱信艾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9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身下部构造
- 下一篇:模内成型的接触紧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