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下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9307.1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4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古崎雄也;安井健;山根昌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2D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金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下部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下部构造,尤其是涉及能够提高小范围重叠偏置碰撞时的碰撞载荷的吸收性的车身下部构造,所谓小范围重叠偏置碰撞是指,对面车等碰撞物向车辆的前方端的右侧或左侧错开从而对面车等碰撞物的前侧车架等硬构造物与车身的轮室前方部分碰撞这样的以稍微擦过的状态碰撞的情况。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身构造,当车辆与对面车等碰撞物碰撞时,使碰撞载荷分散来提高车身的强度,由此能够抑制车身变形。
图33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发生小范围重叠偏置碰撞时承受碰撞载荷的状态的车身的概要俯视图,图34是表示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发生小范围重叠偏置碰撞时的车门状态的车辆关键部位左视图。
如图33所示,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构造中,其中,为提高车身的强度,设置有从下纵梁100的前端部向后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对角斜梁500。该对角斜梁500将下纵梁100与侧梁外侧部200的连结角部、和地板框架300(中间梁)与地板横梁400的连结角部连结起来。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车身构造,其中,沿着由仪表板下构件和前柱接合而成的角部设置柱支撑件,并且在前柱和柱支撑件的接合部处,在前柱的内部设置加强部件。根据该构造,能够利用柱支撑件将前碰撞载荷传递到前柱,并能够利用加强部件抑制前柱的变形。
而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其中,利用配置在车室前部的角部的单一角撑板部件(罩侧角撑板)连结由前柱、下纵梁上构件和仪表板横梁构成的3个部件,从而能够防止前柱和下纵梁向车室侧倒塌,并且能够防止仪表板的溃缩。
另外,一般来说,在车身下部的车宽方向两侧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下纵梁。
例如,专利文献3公开了如下发明,在将配置在车外侧的下纵梁外构件和配置在车内侧的下纵梁内构件接合而成的下纵梁中,将所述下纵梁内构件上下分割成两部分而由上部部件和下部部件这两个部件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7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5484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438416号公报
但是,在图33所示的专利文献1的车身构造中,例如,当对面车C2等碰撞物在比前侧车架600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发生小范围重叠偏置碰撞时,由于碰撞载荷F被施加于下纵梁100的前端,所以即使通过对角斜梁500使加载在下纵梁100的载荷减少,对于前碰撞载荷方向的下纵梁100还是会施加大的载荷。由此,下纵梁100如图3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下纵梁100A那样地弯折成大致く字形,变形成被压缩了长度L100的状态。
该情况下,如图34所示,连结在下纵梁100的前端上部的前柱700也伴随下纵梁100的变形而向车身后方侧移动。由此,存在设置在前柱700上的车门800的前侧安装部710向后方移动导致车门800难以打开的情况。
另外,在不具有图33所示的对角斜梁500的车辆的情况下,前轮T会后退着进入车室侧,因此可能会如图3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下纵梁100B那样地朝向车室内侧弯折,导致车室形状变形。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身构造中,当发生了小范围重叠偏置碰撞时,载荷从柱支撑件传递到前柱,但由于在前柱的内部设置有加强部件,所以前柱自身不会溃缩,而是前柱保持其形状地后退。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同,存在设置在前柱上的车门的前侧安装部向后方移动而导致车门难以打开的情况。
而且,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车身构造中,只是仪表板横梁和角撑板部件的结合,其结合力弱,一旦在例如发生了小范围重叠偏置碰撞时碰撞载荷被施加于下纵梁的前端,就可能会发生地板的前端变形而仪表板下构件朝向车室侧的后退量增大的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在上部部件只形成了1个棱线部,所以存在相对于侧面碰撞时的载荷而言的上部部件的弯曲刚性及前面碰撞时的压溃载荷低的问题。
另外,由于下部部件中的大致水平地形成的部分相对于地板上下错开地配置,所以无法避开侧面碰撞时的载荷,无法将载荷传递给地板,存在下部部件的弯曲刚性低的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发明中,为提高下纵梁的弯曲刚性及压溃载荷,在下纵梁内构件和下纵梁外构件之间(下纵梁的内部)另外设置加强部件,但会产生车身重量相应增加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93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 下一篇: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