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09742.4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4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城谷幸助;白川信明;松田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5/04 | 分类号: | C08L25/04;C08L63/00;C08L6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马妮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树脂 组合 及其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苯乙烯系树脂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背景技术
以ABS树脂为代表的苯乙烯系树脂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质、成型加工性和电绝缘性,而被用在以家庭电气设备、OA设备和汽车等的各种零件为代表的广泛的领域。
另一方面,作为聚酯系树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因机械强度、透明性、阻气性优异而被广泛用于各种瓶、食品托盘、片材等。
PET树脂的现状是:由于具有以下特性,即,若拉伸则耐冲击性变高,若结晶化则耐热性也变高,所以在上述用途中的使用比例高,但是,在注射成型法中明显地显露出耐冲击性低等缺点,作为注射成型制品的使用比例极低。
另外,近年来,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的提高,所以无论国内外均制定了绿色采购法、美国电子设备标准(EPEAT)等用以有效利用再生树脂的标准,从该背景出发,对再生树脂或有效利用了再生树脂的树脂组合物的需求正逐渐升高。其中,PET树脂制品的废弃量也一直在逐年稳定地增加,这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受到关注。
因此,若可以消除PET树脂的上述作为注射成型制品的不足,则不仅原生材料(virgin materials)利用用途扩大,再利用用途也扩大,可以期待使用量的增大。
作为成为课题的耐冲击性的改良方法的一种,可以列举出与前述ABS树脂的聚合物合金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以通过在再生PET树脂中配合ABS树脂而改良耐冲击性的组成和制备条件。但是,一直以来已知PET树脂与ABS树脂的相容性并不好,在通过本专利文献记载的方法得到的组合物中,并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耐冲击性。
因此,关于提高PET树脂与ABS树脂的合金组合物的相容性的研究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具有环氧基的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用作改性剂的实例;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以下方法:除丙烯腈和苯乙烯以外,通过使具有环氧基的乙烯系单体与二烯系橡胶进行接枝共聚而实现相容性的提高。但是,在这些方法中,虽然能够实现机械强度的提高,但是,有以下情况:在挤出机内或成型机内生成交联物而损害表面光泽性。
另一方面,虽然有含有环氧基的丙烯酸/苯乙烯系共聚物被添加于以下组合物中的实例,所述组合物由再生PET树脂与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形成(专利文献4)或由聚乳酸树脂与ABS树脂形成(专利文献5),但是,没有为了实现相容性的提高和良好的表面光泽性而添加在由PET树脂和ABS树脂形成的组合物中的实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7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8638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2-1614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0053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1060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机械特性、表面光泽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含有苯乙烯系树脂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由苯乙烯系树脂(I)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II)形成的树脂组合物,配合0.01~1重量份的含有环氧基的丙烯酸/苯乙烯系共聚物(III),由此可以解决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涉及如以下(1)~(7)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1)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由苯乙烯系树脂(I)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II)形成的树脂组合物,含有0.01~1重量份的含有环氧基的丙烯酸/苯乙烯系共聚物(III)。
(2)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环氧基的丙烯酸/苯乙烯系共聚物(III)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20,000。
(3)如(1)或(2)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环氧基的丙烯酸/苯乙烯系共聚物(III)的环氧值为0.5~4.0(meq/g)。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苯乙烯系树脂(I)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II)的重量比为50:50~99: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97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