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磁离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0423.5 | 申请日: | 2013-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6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茂木正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7/10 | 分类号: | F16D27/10;H01F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韩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离合器,特别地涉及适合将车辆的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动力断续地传递到车辆装载设备(车用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等)的电磁离合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磁离合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磁离合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磁离合器包括利用利用树脂材料在内部固定有电磁线圈的环状轭铁和铆接固定于上述轭铁的背面的绝缘壳体。此外,在上述绝缘壳体内用于供给电源的引线与上述电磁线圈的端部通过端子构件连接,为了将上述构件的连接部分形成为防水结构,在上述绝缘壳体内填充有树脂材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2968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电磁离合器中,由于利用树脂材料将上述电磁线圈固定在上述轭铁内,并且在上述绝缘壳体内填充有树脂材料,因此,能确保电磁离合器的绝缘性能和防水性能等。
但是,在制造上述电磁离合器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如下工序:将上述电磁线圈安装到上述轭铁内的工序;将上述树脂材料填充到上述轭铁内并将上述电磁线圈固定于上述轭铁的工序;将上述绝缘壳体铆接固定于上述轭铁的背面的工序;在上述绝缘壳体内将上述引线与上述电磁线圈的端部连接的工序;以及将树脂材料填充到上述绝缘壳体内的工序,因而存在制造工序数多、电磁离合器的制造成本高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着眼于这种实际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制造工序数及制造成本的电磁离合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电磁离合器将驱动源的动力断续地传递到从动设备,其包括:转子,利用上述驱动源的动力驱动上述转子旋转;电枢,该电枢与上述转子相对配置,且与上述从动设备的转轴连接;电磁线圈单元,该电磁线圈单元具有电磁线圈,通过对上述电磁线圈供给电源,来使上述转子与上述电枢磁力吸附,从而能从上述驱动源向上述从动设备传递动力。
上述电磁线圈单元包括:绕线管,该绕线管具有连接器安装部,并且卷绕有上述电磁线圈;电源供给用连接器,该电源供给用连接器安装于上述连接器安装部,以将来自外部的电源供给到上述电磁线圈;以及励磁铁心,该励磁铁心具有形成有通孔的收容部,在使上述电源供给用连接器的前端侧经由上述通孔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下,将上述电源供给用连接器的基端侧及上述绕线管收容在上述收容部内,并且在上述收容部内填充有树脂。
发明效果
通过将电源供给用连接器安装在卷绕有电磁线圈的绕线管上,将安装有电源供给用连接器的绕线管收容在励磁铁心的收容部内,然后仅进行一次向收容部内的树脂填充,就能制造出上述电磁离合器中的电磁线圈单元,除此之外,还能确保绝缘性能和防水性能。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容易地进行电磁线圈单元的制造,并能够大幅减少电磁离合器的制造工序数及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述电磁离合器的剖视图。
图3是电磁线圈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连接器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5是电源供给用连接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电磁线圈单元的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1的结构。图1是电磁离合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电磁离合器1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离合器1例如被组装在构成车用空调装置的压缩机中,将作为驱动源的车用的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动力断续地传递到作为从动设备的上述压缩机。即,电磁离合器1在从上述发动机或上述电动机向上述压缩机传递动力与断开上述动力的传递之间切换。通过将来自上述发动机或上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上述压缩机,来使上述压缩机工作,在切断来自上述发动机或上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时,上述压缩机停止工作。
如图1和图2所示,电磁离合器1包括利用上述发动机或上述电动机的动力驱动而旋转的转子2、与转子2相对配置的电枢3以及使转子2与电枢3磁力吸附的电磁线圈单元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电有限公司,未经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04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