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铅笔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2996.1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9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井泽弘壮;大本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43K21/00 | 分类号: | B43K21/00;B43K2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铅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容易地补充笔芯(替芯)、并且能够使所补充的笔芯马上从前端口部放出来进行书写的自动铅笔。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按压式的自动铅笔在笔杆的后端部以装拆自如的方式安装有作为按压盖的笔帽,通过对该笔帽沿轴向进行按压操作,借助芯固定夹头与保持夹头的作用而使收纳于笔杆内的储芯管的笔芯(替芯)从笔杆顶端侧的前端口部依次放出。
此时,在笔芯用完后补充笔芯时,需要卸下上述笔帽后从储芯管后端部的补充口补充笔芯、并且再次将上述笔帽安装于笔杆的后端部的操作。而且,对于在上述笔帽内安装有橡皮擦的自动铅笔,除需要进行上述笔帽的装拆操作之外,还需要进行橡皮擦的装拆操作。
在补充笔芯后,通过反复对再次安安装的上述笔帽进行按压操作,使所补充的笔芯被自从前端口部突出的例如顶端管的芯放出口逐渐放出,成为能够书写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以往的按压式自动铅笔,在从认识到笔芯用完到进行笔芯补充而能够重新书写为止,笔帽的卸下、再安装,直到放出笔芯为止,需要大量的按压操作,这种麻烦谁都经历过。
因此,本申请人以前提出有如下的自动铅笔:在每次补充笔芯时,能够省略掉笔帽的卸下、再安装的操作,该自动铅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76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自动铅笔,由于构成为通过将笔帽在轴向上旋转半圈,从而使笔芯的补充口打开,因此不用进行笔帽的卸下、再安装的操作,就不能够容易地进行笔芯的补充。
然而,在补充笔芯后,直到使该笔芯从上述的顶端管等的芯放出口放出为止,在需要较多的按压操作方面与以往相比并未有变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铅笔,该自动铅笔能够在每次补充笔芯时,不需要笔帽的卸下、再安装的操作,并且在补充笔芯后,通过例如2次左右的按压操作就使所补充的上述笔芯从顶端管等的芯放出口放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自动铅笔,其具备:芯固定夹头,其与压杆的按压操作联动地前后运动,来进行笔芯的放开与夹持;以及保持夹头,其配置于上述芯固定夹头的前方且利用摩擦保持上述笔芯,通过反复进行上述按压操作能够使上述笔芯依次放出,其特征在于,该自动铅笔设有芯补充口的开闭机构,在通过上述按压操作解除上述芯固定夹头对笔芯的夹持的状态下,该芯补充口的开闭机构使上述笔芯的补充口打开,并且,上述保持夹头配置于邻近上述笔芯的放出口的位置。
此时,一个优选方式的芯补充口的开闭机构,其包括:按压盖,其安装于上述压杆,在轴向上具备笔芯的导入管;以及开闭阀,通过由上述按压盖的按压操作导致的前进动作,而使上述笔芯的导入管的顶端部插入该开闭阀,从而使笔芯的补充口打开,该开闭阀由挠性材料形成。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开闭阀是通过在薄膜状的橡胶材料上施加切口部而构成的,通过上述按压操作而使上述按压盖所具备的上述笔芯的导入管的顶端部插入上述橡胶材料的切口部,从而使笔芯的补充口打开。
另外,另一个优选方式的芯补充口的开闭机构构成为,利用按压操作驱动上述压杆使其绕轴向旋转,通过使形成于上述压杆侧的开口和形成于被安装于该压杆的按压盖侧的开口在轴向上对准,从而使笔芯的补充口打开。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上述压杆构成为,在受到按压操作而在轴向上前进后的状态下被锁定、再次受到按压操作而在轴向上后退来解除上述锁定状态,在上述压杆在轴向上前进后的锁定状态下,笔芯的补充口被打开,并且解除上述芯固定夹头对笔芯的夹持。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自动铅笔,由于构成为利用按压操作解除芯固定夹头对笔芯的夹持、并且使笔芯的补充口打开,因此使从上述补充口补充的笔芯利用重力直接进入呈解除了夹持的状态的芯固定夹头内。
而且,由于利用摩擦保持笔芯的保持夹头配置于例如邻近从前端口部突出的顶端管等的芯放出口的位置,因此所补充的笔芯的顶端部立即到达该保持夹头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铅笔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铅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29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动控制装置
- 下一篇:多层阻挡膜、层压体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