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5281.1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5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发明(设计)人: | 茂木诚一;藤本真二;桑原孝明;加藤伸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H02K1/3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海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3-324901号公报(以下称作“JP 2003-324901 A”。)中公开了多个对电动机进行冷却的结构(图1~图11)。在这些结构中,作为从电动机的内侧朝向径向外侧供给冷却油的结构,存在经由轴28的内部而使冷却油循环的结构(图7及图8)。
发明的概要
如JP 2003-324901 A的图7及图8所示,在经由旋转轴的内部而向旋转电机的内部供给冷却油的结构中,孔的个数、位置及大小等制冷剂供给路的规格因与旋转轴的强度的关系而受到制约。因此,从对旋转电机的内部进行冷却的观点出发,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这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对内部进行冷却的旋转电机。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具备:马达转子,其具有旋转轴、筒状构件及转子铁心,该筒状构件在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形成有底面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并且通过所述底面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连结,该转子铁心固定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外周;以及制冷剂供给机构,其供给对所述马达转子进行冷却的冷却流体,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从比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靠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的位置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所述冷却流体,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具备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贯通的贯通孔,通过所述贯通孔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所述冷却流体。
根据本发明,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底面(外侧)供给,经由贯通孔而向筒状构件的内部进入。因此,能够对配置在筒状构件的内部的构件或固定在筒状构件的外周的转子铁心进行冷却。
另外,筒状构件在与底面相反的一侧(旋转轴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开口部。因此,从底面侧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的冷却流体能够经由开口部而从筒状构件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冷却流体向马达转子和与其对置的马达定子之间的气隙的浸入,能够抑制旋转电机的旋转阻力的增加。
而且,将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内部引导的贯通孔形成在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因此,相比较于以将这样的贯通孔仅形成在旋转轴上为前提的情况,能够使将冷却流体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的路径多样化。并且,例如,能够提高仅在旋转轴上形成贯通孔的情况下因旋转轴的尺寸、强度等的规格的制约而难以选择的各种规格(例如,冷却流体的流量或供给压力的设定)的自由度。
还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上形成有在比所述贯通孔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向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壁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马达转子的旋转时,在冷却流体上作用有离心力,从而在外侧突出壁部的径向内侧形成冷却流体的积存部,从积存部通过贯通孔而能够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冷却流体。因此,即使在制冷剂供给机构的供给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贯通孔向筒状构件的内部供给冷却流体。其结果是,在使用电动泵作为制冷剂供给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电动泵的作功量。
另外,在使用与旋转电机机械地连结而通过旋转电机的驱动力进行工作的泵作为制冷剂供给机构的情况下,在旋转电机的低旋转时,该泵的输出变小,冷却流体的供给量减少或供给压力减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冷却流体积存于环状的外侧突出壁部,因此容易将冷却流体向贯通孔引导,能够抑制冷却流体对筒状构件内部的供给不足。换言之,该泵产生的冷却流体的供给量难以受到旋转电机的转速等的驱动条件带来的影响。
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具备在比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靠所述旋转轴的一端侧的位置朝向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所述冷却流体的供给口,所述供给口在比所述突出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着所述轴向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底面对置配置。由此,朝向筒状构件的底面供给的冷却流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被向在突出壁部的径向内侧设置的积存部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流体有效地向积存部引导。另外,由于从供给口到达比突出壁部靠径向内侧的筒状构件的底面后的冷却流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向积存部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流体有效地向积存部引导。
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剂供给机构具备:轴流路,其形成在所述旋转轴上;以及轴开口部,其从所述轴流路向所述旋转轴的外部连通,其中,在沿着所述马达转子的径向观察时,所述轴开口部与所述突出壁部的一部分重叠。由此,从轴流路流出的冷却流体在离心力或重力的作用下被向在突出壁部的径向内侧设置的积存部引导,因此能够将冷却流体有效地向积存部引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52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