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赋予了拒油性的透气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6871.6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4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池山佳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9/42 | 分类号: | C08J9/42;C08J9/23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赋予 油性 透气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赋予了拒油性的透气薄膜。
背景技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多孔成形体(以下,有时也称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体”)的透气性、低摩擦系数性、耐磨性等各种特性优良,因此,作为透气薄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用途中。例如专利文献1中举出应用于吸附固定用片的例子,专利文献2中举出应用于装配在液体抽吸装置的吸嘴的前端部分的前端用过滤器的例子。
将上述透气薄膜粘贴于各种产品(以下,也称为“被加工物”)的方法中,在透气薄膜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一面上局部地设置胶粘剂层,将该胶粘剂层载置于被加工物上,然后经由被加工物的透气孔对被加工物的内部(即,配置有透气薄膜的一侧的相反侧)进行减压,由此将透气薄膜吸附固定。这样的粘贴方法具有不仅易于载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体,而且透气薄膜在载置后不易位移的优点。此外,考虑到更换透气薄膜时的剥离的容易性,上述胶粘剂层优选为压敏胶粘剂,但是有时也使用热熔胶粘剂、热固化型胶粘剂等其它粘合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71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29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将透气薄膜用作吸附固定用片的情况下,有时附着于基底上的油、胶粘剂或粘合剂沿着透气薄膜的厚度方向渗透,并渗出到与被加工物接触的面。另外,在将上述透气薄膜用作前端过滤器的情况下,对透气薄膜实施防静电处理,但是通过该防静电处理也赋予透气薄膜亲水性,有时耐水性降低。这样,透气薄膜成为油等表面张力低的液体易于渗透的状态。因此,对于透气薄膜,根据其用途进行使用含有含氟聚合物的处理剂的拒油处理。
具有碳原子数为8以上的直链全氟烷基(以下,有时将“直链全氟烷基”称为“Rf基”)的含氟聚合物适合赋予拒油性是公知的。碳原子数为8以上的Rf基的结晶性显著高于碳原子数少的(例如6以下的)Rf基的结晶性,认为该高结晶性有助于表现优良的拒油性。还已知,由于高结晶性,由具有碳原子数为8以上的Rf基的处理剂可以得到大的后退接触角(与前进接触角同为动态接触角)。该后退接触角随着结晶性的提高从碳原子数6至8急剧地增大。根据这种情况,为了赋予透气薄膜拒油性,惯例是使用含有具有碳原子数为8以上的Rf基的含氟聚合物的处理剂。
但是,使用含有具有碳原子数为8以上的Rf基的含氟聚合物的处理剂进行拒油处理时,有时透气薄膜的透气性显著降低。该透气性降低的程度取决于透气薄膜所具有的多孔结构,但是具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相互结合的特征性的微孔结构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体有时随着利用上述处理剂的拒油处理而透气性的降低变得显著。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赋予包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多孔成形体的透气薄膜拒油性而不显著降低透气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赋予了拒油性的透气薄膜,其具备具有由拒油剂覆盖的表面的多孔体,其中,拒油剂所含的直链含氟烃基由1)-R1C5F10CH2C4F9或2)-R2C6F13表示,多孔体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多孔成形体。在此,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12的亚烷基或亚苯基。
发明效果
直链含氟烃基由所述1)或2)表示的拒油剂可以赋予满足实用上要求的程度的拒油性,而不会显著降低包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多孔成形体的透气薄膜的透气性。根据本发明,可以赋予包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多孔成形体的透气薄膜拒油性而不显著降低透气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透气薄膜具备具有由拒油剂覆盖的表面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多孔成形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体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也可以使用独自制作的物品。以下对制作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68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