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7824.3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37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I·迪米特里乌;M·S·希尔施特罗姆;J·迈尔;S·梅萨罗斯;C·塞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5/02 | 分类号: | B62D35/02;B60K13/04;B62D3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邓斐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车底 护罩 机动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
背景技术
所述类型的机动车例如从DE43 19 281A1中已知。所述机动车在底板下方具有板形护罩件,该板形护罩件设置有大量空气入口。因此,在加强部件的面对当机动车行驶时空气流动的那侧上的边界层区域(其有湍流危险)沿底板的方向受到抽吸作用。由此,余下的部分空气在加强部件的迎流那侧上沿着车底护罩实现层流,从而产生较小的空气阻力。已知的车底护罩也在机动车的尾部区域中延伸并且在这里例如遮盖住油箱或后消声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改进已知的机动车的车底护罩,尤其是实现对后消声器的有效冷却,而随此并不增大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数。
该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机动车得以实现。
本发明的核心构思在于,所述车底护罩在所述后消声器的区域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其中,该空气入口仅仅设置在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当机动车行驶时在所述车底护罩的底侧上与在底板的处于该车底护罩上方的区域内相比出现更高的压力。通过这样定位的空气入口实现了:沿着车底护罩流动的空气仅仅基于车底护罩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的压力情况(压力比例关系)流入空气入口中。因此,实现了使周围空气特别低阻力地流入车底护罩和底板之间的中间室内,从而以足够程度为这个由于后消声器而受到热负荷的区域提供冷却空气。通过使冷却空气低阻力地流入,所述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与没有空气入口的机动车相比并没有增大或者甚至减小,从而,由此尽管改进了机动车的运行安全性,其燃料消耗仍保持不变或者甚至降低。
在机动车的尾部区域中进行压力测量(方式是在沿机动车的车辆纵向方向彼此错开的测量点处实施多个测量),在此情况下便可以定位一个阈限点或者定位各阈限点的一条大致沿机动车的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在这个阈限点处或者说在这些阈限点处,在车底护罩的底侧上的低压(负压)和在车底护罩与底板之间的中间室内的低压(负压)同样大。在这个阈限点后面的区域中或者说在这些阈限点后面的区域中能够—如已经在上面解释的那样—当机动车行驶时基于压力情况使车底流动的一部分份额自动地流入到在车底护罩和底板之间的中间室内。根据本发明,空气入口有针对性地设置在所述阈限点后面的区域中或者说所述阈限点的线后面的区域中。
所述受到热负荷的区域主要是涉及由车底护罩所遮盖的后消声器的周围。该车底护罩阻止了:在该区域中热能可能自行通过对流或辐射而散逸。由此,在没有附加措施的情况下会引起后消声器(包括设置在后消声器上方的底板以及可能还有在底板上方设置于行李箱中的元件)周围中的不允许的高温。常常在行李箱的下区域中设置有电气的或电子的元件,例如起动器电池或控制器。此外,在后消声器的周围经常也存在着行驶机构调节系统的元件。
通过使冷却空气根据本发明低阻力地导入那些具有较大热负荷的区域(所谓的“热点(Hot Spots)”),而改进了机动车的热运行安全性。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入口,能够使机动车底板上的温度减小到最低限度。本发明可以在机动车的所有变型形式中使用,与驱动方案、马达方案和/或车身方案无关。在车底护罩下面确定的区域内与在车底护罩和底板之间处于该车底护罩上方的中间室内相比压力更大的现象在小速度时便已经出现并且随着机动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强,因而本发明在机动车的许多运行状态下都发挥出很大的效果。
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可以以任意的方式构造,例如为传统斜坡、为大的NACA入口、形式上为多个较小的NACA入口等等。如果设置有多个入口,则这些入口沿行驶方向并排地、也就是沿机动车的横向方向至少近似成一排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有利设计形式中,车底护罩设计构造为扩散器,该车底护罩的高度水平逆着行驶方向在机动车的高度方向上逐渐升高。由于在车底护罩底侧和行车道之间的距离向着机动车的尾部区域逐渐增大,因此当机动车向前行驶时在车底遮盖部底侧上的压力便朝车辆尾部的方向连续地升高,即换句话说,在车底护罩上的低压(负压)减小。附加地,车底护罩作为扩散器的这种设计形式对机动车的浮力特性产生有利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机动车的行驶特性。
依后消声器的结构高度而定,本发明可以以两种基本实施方式予以实现。
在具有下述后消声器的机动车中,该后消声器基于其结构高度之故处于在底板和车底护罩之间的中间室内并且因而能够完全由车底护罩所遮盖,则空气入口仅仅通过车底护罩中的缺口构成。该缺口(在机动车的高度方向上观察)是设置在后消声器的底侧的下方。在此,该方位表述“下方”是针对于机动车的高度方向而言的,而不排除在机动车的纵向方向上有错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马股份公司,未经宝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78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