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体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9803.5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5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浮田信一朗;花野铁平;山崎征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主分类号: | B60R21/26 | 分类号: | B60R2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坤瑞律师事务所 11494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体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用约束装置例如气囊系统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气体发生器中,点火装置由点火电流致动,布置在外壳内部的气体发生剂燃烧,或者,在外壳内所填充的加压气体被释放,从而产生气体。
在使用气体发生剂的烟火气体发生器中,在致动期间在外壳内部产生压力,因此,为了防止外壳因压力受损,气体发生器设计有针对所产生压力的耐受性。相应地,通过焊接等将这些部件在结合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结果是,确保了结合部的气密性,并且在致动期间所产生的气体不从结合部泄漏。
然而,用于在工业中进行焊接的设备是昂贵的,并且生产线中工艺步骤的数量因为包括了焊接步骤而增加。此外,在进行焊接的情况下,产生焊接热,因此应执行热绝缘,或应增加部件以防止热量传递到位于外壳内部的气体发生剂或火药药剂。
除了焊接之外,已知卷边是用于固定外壳的另一种方法。卷边不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防止了因热量产生的气体发生剂或火药药剂的错误点火。然而,卷边与焊接相比无法确保充分的结合强度。另一个问题是结合部的密封能力不充分。
在US-A No.5458371的图1所示的充气机100中,外壳是由扩散器盖104和环形基部106组合形成的。
扩散器盖104通过将顶板110和筒状外周向壁112一体化地形成而获得,该筒状外周向壁112具有形成于其中的气体排放孔116。环形基部106为具有内周边缘106a和外周向边缘106b的大致圆盘形,其通过复杂弯折而形成。
筒状外周向壁112的下端112a通过相对于环形基部106(外周向边缘106b)弯折而固定。环形基部106的内周边缘侧通过焊接146而固定,但是周向边缘侧不通过焊接固定,这也能够通过比较图2证实。
环形基部106具有大致圆盘形状,但是以复杂方式弯折以便相对于外壳的外侧部凸状,并且不通过焊接固定的外周向边缘106b由所卷边的下端部112a保持。
US-A No.4296084公开了包括外壳的气体发生器1,在该外壳中,扩散器壳10和基部12通过螺钉18和20结合。
基部12的中央部突出到外壳的内部,并且具有固定至其的点火器60的适配器42附接到中央部中的开口。同时,螺纹18形成在基部12的外周向边缘中,并且基部变形从而在外周向边缘处朝外壳的外部突出。
发明内容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发生器,包括:
外壳,其包括设置有气体排放口的扩散器壳和封闭壳,
在外壳内部,容纳有包括点火器的点火装置和气体发生剂,
扩散器壳为大致杯状形状并且具有通过将开口侧的周壁部向内弯折而获得的环形弯折部,
封闭壳为大致环形形状,具有环形板部,该环形板部具有朝外壳的内侧突出的环形弯曲部,
点火装置使用树脂固定至环形板部的中心孔,
在封闭壳中环形板部的内周部抵靠树脂,并且
环形板部的外周部抵靠并且固定至扩散器壳的环形弯折部。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发生器,包括:
外壳,其包括设置有气体排放口的扩散器壳和封闭壳,
点火装置,其包括点火器和容纳在外壳内部的气体发生剂,扩散器壳为大致杯状形状并且具有通过将周壁部在开口处向内弯折而获得的环形弯折部,
封闭壳为具有环形板部的大致环形形状,该环形板部具有朝外壳的内侧突出的环形弯曲部,
点火装置通过金属套环固定至环形板部的中心孔,
封闭壳的环形板部的内周部抵靠金属套环,环形板部的外周部抵靠并且固定至扩散器壳的环形弯折部。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体发生器,包括:
外壳,其包括设置有气体排放口的扩散器壳和封闭壳,
在外壳内部,容纳有包括点火器的点火装置和气体发生剂,
扩散器壳呈大致杯状形状,具有在底面中央部的用于安装点火装置的中心孔,和通过将开口侧的周壁部向内弯折而获得的环形弯折部,
封闭壳呈朝外壳的内侧弯曲的大致环形形状,
点火装置通过树脂或金属套环固定至扩散器壳的底面中心孔,
封闭壳的外周部抵靠并且固定至扩散器壳的环形弯折部。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通过图解方式给出并且因此不限制本发明的附图而得到更充分地理解,并且其中:
图1(a)示出本发明的轴向剖视图,并且图1(b)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赛璐,未经株式会社大赛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98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