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备上部框架且减少支柱的双重地板用减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21279.5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6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成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成哲 |
主分类号: | E04F15/18 | 分类号: | E04F15/18;E04F15/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万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0 | 代理人: | 齐晓静 |
地址: | 韩国仁川***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备 上部 框架 减少 支柱 双重 地板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支柱且由上部框架支撑的双重地板用减震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具有减震功能的双重地板,由此从因发生地震而产生的震动或冲击保护用于设置各种特殊装备用机械、机房及通讯设备的双重地板。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为了在洁净室、机房以及各种实验室或机械设备的地板埋设供应在特殊装备上使用的动力及原料等的管道而设置双重地板,并在双重地板设置减震设备来使用。
为了方便理解,以用于机械设别领域的双重地板的减震设备为准举例说明。用于机械设备的现有双重地板的减震设备的结构为如下;在减震驱动部和双重地板4的支柱1之间,即如图1所示,在支柱1的下部形成下部框架2来支撑负重,然后在下部框架2的下部连接多个减震驱动部3。
所述结构,由于与机械设备连接的电缆的数量少,且下部冷却并不重要,因此,使用设置于支柱1的下部的下部框架2的构造。
但是,最近,随着重视冷却的重要性,且对下部冷却的关心度增加,因下部框架2的构造无法顺利移动冷风,尤其,随着对双重地板4减震需要很多电缆的信息通信领域的关心度增加,在减震驱动时,因电缆而导致震功能降低的问题。
而且,与装备相连接的电缆只能移动到下部框架2的上面,因此,继续增加的电缆的负重会导致减震功能的降低,而且,从建筑物的其他层进入的电缆引进口附近的大量电缆由于缺乏柔性,因此导致减震功能降低的问题。
而且,设置于双重地板4的上面的较敏感的信息通信设备5需要防止静电等接地,但是,由于一般的减震驱动部3具有上部和下部被分离的构造,因此,不能适用防静电所需的技术。
即,迫切需要开发在减震驱动部3移动静电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以及以下三种课题(目的)而提出的。
1.解决适用于现有机械设备,且在支柱的下部形成下部框架的双重地板的减震装置中所存在的妨碍冷风移动的问题。
2.解决设置于支柱下部的电缆通道不顺畅、因电缆继续增加而引起的负重增加、从其他层引进的大量电缆及电缆缺乏柔性而引起减震驱动部的功能降低的问题。
3.通过用连接帽来连接上下分离的减震驱动部,从而解决发生静电的问题。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结构为如下。
1.本发明,在双重地板块10的附近和双重地板支柱20之间设置构成框架的上部框架30的结构,从而解决以往因设置于支柱下部的下部框架而妨碍冷风移动的问题。
2.以往每0.6m需要双重地板支柱20,但是,本发明通过将上部框架30形成为1.2m x1.2m,2.4m x2.4m来减少支柱20的数量,并由此来确保因减震驱动部40的宽度而电缆盘60的配置空间不足的问题,并使电缆盘放置于非减震部的地面,从而,在电缆盘60上通过双重地板块10的电缆的垂直高度确保电缆的有余变位,因此,与电缆的负重无关地确保电缆的柔性。
3.本发明中,利用可使静电移动的连接帽或导线50来连接减震驱动部40的上部41和下部42或者接地线80,从而使静电移动。
4.本发明中,在双重地板的支柱20的下部以与支柱1:1连接的方式构成减震驱动部40,并使减震驱动部40的下部紧贴或固定于地面,从而减少减震驱动部40之间的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本发明由于冷风在下部顺利移动,因此,设备的冷却效果高,且能有效节约能源,而且,延长装备的寿命,能期待装备的稳定运行。
本发明与大量电缆无关,能维持减震功能,因此,能适用于电缆数量多的设备,且能扩大适用范围。
进一步,防止静电,减少减震装置的连接,并减少双重地板的支柱数量,从而能节约费用。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是设置在现有的双重地板的减震设备的立体图及截面图。
图3及图4是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双重地板的减震设备的立体图及截面图。
图5是设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双重地板的自身减震设备的其他另一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成哲,未经张成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12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