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向列液晶组合物和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2446.8 | 申请日: | 2013-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4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栗山毅;河村丞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DIC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K19/54 | 分类号: | C09K19/54;C09K19/12;C09K19/30;C09K19/42;G02F1/13;G02F1/1337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於毓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组合 使用 液晶显示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液晶显示材料有用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显示负值的 向列液晶组合物和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元件从时钟、计算器开始,发展到在各种测定设备、汽车用面板、 文字处理器、电子记事本、打印机、电脑、电视机、时钟、广告显示板等中使 用。作为液晶显示方式,其代表性的方式有TN(扭曲向列)型、STN(超扭 曲向列)型、使用了TFT(薄膜晶体管)的VA(垂直取向)型及IPS(平面 转换)型等。要求这些液晶显示元件中使用的液晶组合物对水分、空气、热、 光等外部因素稳定,此外,还要求在以室温为中心的尽可能宽的温度范围内显 示液晶相、粘性低、且驱动电压低。进而,为了对于每个显示元件而言使综合 最适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或/和折射率各向异性(Δn)等为最适的值, 液晶组合物由数种至数十种化合物组成。
垂直取向型显示器中使用Δε为负的液晶组合物,广泛用于液晶TV等。 另一方面,在全部驱动方式中均要求低电压驱动、高速响应、宽的工作温度范 围。即,要求Δε的绝对值大、粘度(η)小、向列相-各向同性液体相转变温 度(Tni)高。此外,为了设定Δn与单元间隙(d)之积即Δn×d,需要结合单 元间隙而将液晶组合物的Δn调节至适当的范围。另外,在将液晶显示元件应 用于电视机等的情况中,重视高速响应性,因此需要γ1小的液晶组合物。尤 其是近年来,由于为了高速响应化而使单元间隙薄,因此要求在使粘度小的同 时使Δn大。因此,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也已经公开了使用具有氟取 代的三联苯结构的化合物的液晶组合物。
另一方面,为了将液晶组合物实际应用于液晶显示元件,需要使得不发生 显示品质的不良状况。尤其在由TFT元件等驱动的有源矩阵驱动液晶显示元 件中使用的液晶组合物中,需要具有高电阻率值或高电压保持率。另外,还需 要对光、热等外部刺激稳定。针对这种情况,虽然公开了用于提高对热的稳定 性的抗氧化剂、使用了该抗氧化剂的液晶组合物(参照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 4),但尚不能说必然是充分的,尤其是,具有大Δn的液晶化合物相对而言对 于光、热的稳定性差,因此,这样的组合物的品质稳定性尚不能说是充分的。
另外,进一步,随着液晶显示元件的用途的扩大,可以看到其使用方法、 制造方法也发生大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以往已知那样的基本物 性值以外的特性进行优化。即,随着使用液晶组合物的液晶显示元件广泛使用 VA(垂直取向)型、IPS(平面转换)型等,关于其大小,50型以上的超大型 尺寸的显示元件也被实用化并使用。随着基板尺寸的大型化,液晶组合物向基 板的注入方法也从以往的真空注入法转变为滴下注入(ODF:OneDropFill) 法成为注入方法的主流(参照专利文献5),但在将液晶组合物滴加于基板时 的滴痕导致显示品质降低的问题也浮出水面。进而,以液晶显示元件中的液晶 材料的预倾角的产生和高速响应性为目的,开发了PS液晶显示元件(polymer stabilized,聚合物稳定化)、PSA液晶显示元件(polymersustainedalignment, 聚合物稳定取向)(参照专利文献6),但滴痕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大问题。即, 这些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在液晶组合物中添加单体并使组合物中的单体固化, 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对组合物照射紫外线而使单体固化。
因此,在添加有对于光的稳定性差的成分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引 发电阻率值或电压保持率的降低,某些情况下同时诱发滴痕的产生,由显示不 良而导致液晶显示元件的成品率恶化。
如此一来,就需要开发如下的液晶显示元件:在维持高速响应性能等作为 液晶显示元件所需的特性、性能的同时,对于光、热等的稳定性高,此外,难 以发生烧屏、滴痕等显示不良。此外,还需要开发如下的液晶显示元件:并非 在利用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而在液晶层中形成聚合物层的模式中,而是在利用 通常的垂直取向膜进行取向控制的垂直取向型显示器中,同样难以发生烧屏、 滴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7965号
专利文献2:WO2007/077872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124529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169472号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6-235925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DIC株式会社,未经DIC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24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