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4136.X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12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乾贵志;川上一美;吉田将隆;三塚康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3C3/51 | 分类号: | B03C3/51;B03C3/15;B03C3/40;B03C3/74;B03C3/8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宋俊寅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尘 装置 | ||
1.一种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状电极,其形成有多个供颗粒状物质通过的贯通孔;
放电电极,其与该板状电极的一个面相对配置;
放电发生部,其向所述板状电极及所述放电电极之间附加电压,从而产生对所述颗粒状物质施加库仑力的放电;
捕捉区域,其用于捕捉颗粒状物质,并且形成于所述板状电极的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对的面的相反侧;
气体流通区域,其供含有颗粒状物质的气体流通,并且形成于所述板状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之间;以及
颗粒状物质回收部,其在所述含有颗粒状物质的气体的流通状态下,朝向与该含有颗粒状物质的气体的流通方向相交的方向对所述捕捉区域供给回收气体,从而剥离并进行回收捕捉到的颗粒状物质,
通过所述放电而使含有颗粒状物质的气体中的颗粒状物质带电,从而使所述颗粒状物质在从所述贯通孔通过后被捕捉到所述捕捉区域中,并且通过所述回收气体而使被捕捉到该捕捉区域中的颗粒状物质剥离并进行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发生部向所述板状电极及所述放电电极之间附加直流电压,从而产生电晕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具备板状电极部主体和刺状放电部,其中,所述板状电极部主体的剖面呈长方形,并且其剖面的长边侧与所述板状电极相对,所述刺状放电部形成于该板状电极部主体的剖面的短边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电极部主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含有颗粒状物质的气体的流通方向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发生部向所述板状电极及所述放电电极之间附加交流电压,从而产生阻挡放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由金属电极和将该金属电极覆盖的电介质形成为板状,其具有沿着所述含有颗粒状物质的气体的流通方向的板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极由连接在一对端子间的发热电阻构成,并作为通过对该一对端子间附加电压而使附着的颗粒状物质进行燃烧的加热器进行工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的组以使得所述板状电极彼此相对的方式并列配置有多组,并且在相对的板状电极之间形成所述捕捉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区域至少具有相对的一对所述板状电极和一对端板部并被形成为方筒状,其中,一对所述端板部将该一对板状电极的与所述回收气体的流通方向平行的两端部封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捕捉区域的回收气体流通方向的一侧连接有旋风除尘器,该旋风除尘器上连接有吸气装置,通过该吸引装置的吸引力而形成回收气体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捕捉区域的回收气体流通方向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旋风除尘器,在该各旋风除尘器上连接有吸引装置,通过该吸引装置的吸引力形成双方向的回收气体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对置电极之间的多个捕捉区域与旋风除尘器之间,配置有仅吸引该捕捉区域的回收气体的吸气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413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