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促进计算系统的消息传递的动态实时定制的机制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8144.1 | 申请日: | 2013-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56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J.S.巴卡;L.纳奇曼;B.M.卡卡里亚;H.W.豪塞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特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16 | 分类号: | H04W4/16;H04W4/12;H04W88/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臧永杰;姜甜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促进 计算 系统 消息 传递 动态 实时 定制 机制 | ||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描述了用于促进要在计算系统之间传输的消息的实时定制的机制。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接收涉及从第二计算设备对第一计算设备做出的呼叫的通知。呼叫可能保持未被应答。方法还可以包括:访问涉及第一计算设备的当前状态的第一数据,分析第一数据,以及基于分析的第一数据来实时定制响应。方法还可以包括:响应于未被应答的呼叫而向第二计算设备传输所定制的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消息传递系统。更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用于促进计算系统的消息传递的动态实时定制的机制。
背景技术
在常规消息传递系统的情况下,当从第一电话向第二电话发出呼叫时,呼叫方(例如第一电话的用户)只是听到第二电话响铃了若干次并且如果第二电话未被应答则呼叫转到语音信箱。呼叫方可能不知道为何第二电话未被应答,并且这可能经常导致呼叫方呼叫第二电话和/或与呼叫方正尝试联系的接收方(例如第二电话的用户)相关联的其它电话,直到呼叫方联系到接收方或者只是在挫败中放弃。
附图说明
作为示例而非作为限制,在附图的各图中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同样的参考标号是指类似的元件。
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机处采用的动态消息定制机制。
图2图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动态消息定制机制。
图3A和3B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促进要在计算设备之间传输的动态实时定制消息的生成的方法。
图4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适于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计算机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陈述众多特定细节。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其它实例中,尚未详细示出众所周知的电路、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描述的理解。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促进在计算设备(例如智能电话)之间传送的消息的动态定制的机制。例如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智能电话的第一用户(也称为“订户”)呼叫第二智能电话的第二用户(也称为“呼叫方”)时,如果第二智能电话没有应答呼叫,则第一用户可以接收具有实时设备和/或用户信息的粒状(granular)响应。设想到,呼叫可以是音频呼叫(语音/电话呼叫)或是音频/视觉呼叫,诸如使用Skpe®或FaceTime®。例如,可以经由第一智能电话向第一用户发送消息:第二智能电话已经电池耗尽并且第一用户可以留下语音留言或者在接近的时间段(例如一个小时)内回电或者呼叫与第二智能电话相关联的另一电话(例如办公室电话、家庭陆线电话等)。在一个实施例中,云服务可以用于存储该消息以及电话和/或数据服务提供者或第三方(例如软件公司、经许可/订约方)可以按需访问的其它实时更新的信息。在另一实施例中,服务提供者或第三方处的存储机制或数据库可以用于信息的存储和访问。
在一个实施例中,实时设备和/或用户信息可以由用户周期性供应,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由机制自动推断。为了简洁、清楚和易于理解,本文档集中在诸如智能电话之类的移动计算设备上,但是设想到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样的设备并且它们可应用于任何数目和类型的现有和将来的计算设备并且与其一起可工作。
图1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机100处采用的动态消息定制机制110。主机(例如计算设备,诸如图4的计算系统400)100被图示为具有动态消息定制机制(“定制机制”)110以促进在计算设备(例如智能电话等)之间传送的消息的动态和实时定制。计算设备100可以包括移动计算设备,诸如包括智能电话(例如iPhone®,BlackBerry®等)的蜂窝式电话、其它电话(例如陆线)、手持式计算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平板计算机(例如iPad®,Samsung®Galaxy Tab®等)、膝上型计算机(例如笔记本、上网本、超极本TM等)、电子阅读器(例如Kindle®、Nook®等)等。计算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机顶盒(例如基于因特网的线缆电视机顶盒等),以及较大的计算设备,诸如台式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特尔公司,未经英特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81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