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头枕支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29393.2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4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玄;加藤英之;小林英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47C7/38 | 分类号: | A47C7/38;B60N2/803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承 结构 | ||
本发明所涉及的头枕支承结构具备:支撑托架(11),其为金属制的筒状,且以被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10)上的方式而构成;头枕支撑件(12),其为树脂制,且以对头枕支柱(14)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并且被插入至支撑托架(11)中;弹簧(23),其被配置于支撑托架(11)与头枕支撑件(12)之间。头枕支撑件(12)相对于支撑托架(11)而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被弹性支承,以使头枕(13)作为动态减震器而发挥功能。弹簧为与头枕支撑件(12)一体地设置的金属制的板簧(2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对头枕进行弹性支承,从而使该头枕作为动态减震器而发挥功能的头枕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上述的这种头枕支承结构,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结构。该文献中所记载的头枕支承结构以如下方式构成。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相对于头枕而将落座于座椅上的人的头部所处一侧设为该头枕支承结构的前方,且将其相反方向设为该头枕支承结构的后方。
如图11所示,在构成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的座椅靠背框架50上,固定有支撑托架51。支撑托架51由弯曲成大致U字形状的金属制的板材形成。在这种支撑托架51的上部以及下部处,分别形成有贯穿孔52、53。另外,被形成于支撑托架51的上部处的贯穿孔52为,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而且,在这些贯穿孔52、53中被插入有对头枕支柱56(参照图11)进行支承的树脂制的头枕支撑件54。另外,在支撑托架51的贯穿孔52的前方部分处,架设有由金属形成的线状的弹簧55。而且,头枕支撑件54在通过该弹簧55而受到朝向后方的施力的状态下,被安装于支撑托架51中。
如图12所示,在该头枕支承结构中,安装有头枕支柱56的头枕支撑件54被配置为,相对于支撑托架51而以贯穿孔53为支点并伴随有弹簧55的挠曲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摇动。因此,在该支承结构中,头枕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位移的方式被弹性支承,从而作为减小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的动态减震器而发挥功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1-1495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种现有的支承结构中,如果在相对于支撑托架51的贯穿孔52、53的头枕支撑件54的插入时,所述头枕支撑件54的中心轴的位置或朝向发生偏差时,则有时头枕支撑件54会卡扣在弹簧55上。此外,在插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如下情况,即,金属制的弹簧55或勒陷到头枕支撑件54的表面中或刮削其表面,从而增大了弹簧55与头枕支撑件54之间的摩擦。因此,在头枕支撑件54的组装时,有时会变得无法将该头枕支撑件54顺畅地插入到支撑托架51中。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通过利用弹簧对被插入到支撑托架中的支撑托架进行弹性支承,从而使头枕作为动态减震器而发挥功能的头枕支承结构中,能够使头枕支撑件顺畅地插入到支撑托架中。
用于解决本课题的方法
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头枕支承结构,具备:支撑托架,其为金属制的筒状,且以被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上的方式而构成;头枕支撑件,其为树脂制,且以对头枕支柱进行支承的方式而构成,并且被插入至所述支撑托架中;弹簧,其被配置于所述支撑托架与所述头枕支撑件之间。其中,所述头枕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支撑托架而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被弹性支承,以使头枕作为动态减震器而发挥功能。所述弹簧为与所述头枕支撑件一体地设置的金属制的板簧。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金属制的板簧与头枕支撑件一体地设置,因此头枕支撑件在插入过程中不会卡扣在弹簧上。此外,由于弹簧由金属形成、且在头枕支撑件的插入过程中与该弹簧滑动接触的部件为金属制的支撑托架,因此由勒陷所造成的摩擦的增大也被抑制了。因此,在使头枕作为动态减震器而发挥功能的头枕支承结构中,能够使头枕支撑件顺畅地插入到支撑托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293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