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稳定杆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1389.X | 申请日: | 2013-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51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B29C70/06;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朱美红,李婷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定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支撑杆的稳定杆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树脂制的支撑杆的改良。
背景技术
稳定杆是将悬架装置的臂或支柱与稳定器装置连结的球窝接头零件。图1是表示车辆的前车轮侧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悬架装置1设在左右的轮胎4上,具备臂11和压力缸12。臂11的下端部固定在支承轮胎4的轴的轴承部上,压力缸12能够相对于臂11弹性变位。在臂11上,设有安装稳定杆3的托架13。悬架装置1支承着对轮胎4施加的车体的重量。稳定器装置2具备具有大致コ字形状的杆21,经由衬套22安装在车体上。稳定器装置2确保车辆的侧倾刚性。
稳定杆3设在悬架装置1的托架13及稳定器装置2的杆21的端部,稳定杆3彼此通过支撑杆70连结。稳定杆3将悬架装置1接受来自路面的输入时产生的载荷向稳定器装置2传递。
图2是表示稳定杆3的一部分结构的具体例的侧剖视图。稳定杆3具备球头螺柱30、球座40、壳体50及防尘罩60。
球头螺柱30具有一体成形的螺柱部31及球部32。螺柱部31具有锥部33、直线部34及螺纹部35。锥部33形成在球部32的上端部。在直线部34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形成有凸边部36及凸部37。防尘罩60的上侧固定部61抵接固定在直线部34的凸边部36与凸部37之间。悬架装置1侧的稳定杆3的螺纹部35通过螺纹连结而固定在臂11的托架13上,稳定器装置2侧的稳定杆3的螺纹部35通过螺纹连结而固定在杆21上。
球座40及壳体50构成将球头螺柱30轴支承在万向件上的轴支承部件。在球座40中压入着球头螺柱30的球部32。壳体50收容着球座40。防尘罩60的下侧固定部62被夹持在球座40及壳体50的凸缘部41、51彼此之间。在球座40的底面部上形成有热敛缝部42。热敛缝部42穿过壳体50的底部的孔部52而突出,其前端部卡合在壳体50的下表面部(例如专利文献1)。
作为壳体50及支撑杆70的材质而使用铁。壳体50和支撑杆70分体地成形,支撑杆70通过电阻焊接等焊接而连结在壳体50上。
近年来,为了实现轻量化,提出了作为支撑杆的材质而使用树脂、将支撑杆通过注射成形形成的技术。在注射成形中使用的树脂中,通常含有玻璃丝细纤维等强化纤维。
在图3所示的稳定杆5中,例如树脂制的壳体80及支撑杆90被一体成形。支撑杆90如图3(A)所示,具有上翼板91、下翼板92、中央支承板93及肋94A、94B。翼板91、92及中央支承板93是用来确保支撑杆90的长度方向的强度的部位,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将稳定杆5彼此连结。上翼板91及下翼板92设在中央支承板93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如图3(B)所示那样相对于中央支承板93在水平方向上突出。这样,上翼板91、下翼板92及中央支承板93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呈I字状。
肋94A、94B设在翼板91、92之间,是用来确保垂直方向的强度的部位。肋94A设在中央支承板9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肋94B、94B从肋94A在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设置。肋94A、94B与翼板91、92同样,相对于中央支承板93在水平方向上突出。另外,在稳定杆5中,球座和壳体的底部彼此的固定通过超声波敛缝进行。在图3中,对于与图2所示的稳定杆5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壳体80及支撑杆90通过使用成形模进行注射成形而得到,所述成形模具有呈与壳体80及支撑杆90对应的形状的腔室。腔室具有用来形成壳体80的壳体形成部及用来形成支撑杆90的支撑杆形成部,支撑杆形成部具有用来形成翼板91、92的翼板形成部、用来形成中央支承板93的中央支承板形成部、以及用来形成肋94A、94B的肋形成部。在此情况下,用来向腔室内注入树脂的浇口位于下翼板形成部的长度方向及水平方向的中央部。
在这样的注射成形中,流路宽度较大时树脂容易流动。在稳定杆5的支撑杆90中,翼板91、92的板厚t1(翼板形成部的流路宽度)是4.2mm,中央板93的板厚t2(中央板形成部的流路宽度)是3.2mm,支板94A、94B的板厚t3(支板形成部的流路宽度)是2.2mm。这样,流路宽度设定为,以翼板形成部、中央板形成部、支板形成部的顺序变窄,所以支撑杆形成部中的树脂的流动以翼板形成部、中央板形成部、支板形成部的顺序发生,树脂在充满翼板形成部和中央板形成部中之后,在支板形成部中充满。
专利文献1:特开平6-117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13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