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受控的声音泄漏端口的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2456.X | 申请日: | 2013-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6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04 |
发明(设计)人: | M·B·霍维思;Y·阿茨米;S·P·波特;J·S·阿塞;A·P·布莱特;C·R·威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苹果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1/2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罗银燕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受控 声音 泄漏 端口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具有受控的声音泄漏端口的耳机组件。本发明还描述了其他实施例并要求对其进行保护。
背景技术
不论是在旅行中听MP3播放器还是在家听高保真性的立体音响系统,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内耳道式和内耳甲式耳机以用于他们的听觉享受。两种类型的电声换能器设备均具有包含接收器或驱动器(听筒扬声器)的相对薄型外壳。薄型外壳为佩戴者提供方便,同时还提供很好的音质。
内耳道式耳机通常被设计来适合于用户的耳道并与其形成密封。因此,内耳道式耳机具有从外壳延伸出来的声音输出管部分。声音输出管部分的开口端可插入佩戴者的耳道中。声音输出管部分通常形成或配有由橡胶或有机硅材料制成的柔性和弹性尖端或盖。尖端可针对有辨识能力的音响爱好者进行定制模塑,或者其可为大批量制造件。当尖端部分插入用户耳朵中时,尖端压向耳道壁并在耳道内部创建密封的(基本上气密的)空腔。尽管密封空腔允许最大声音输出功率进入耳道内,但可能放大外部振动,从而降低总体音质。
另一方面,内耳甲式耳机通常适配在外耳中并且略高于内耳道。内耳甲式耳机通常并不密封在耳道内,因此并不遭遇与内耳道式耳机同样的问题。然而,由于声音可从耳机泄漏并且不到达耳道,因此对用户来说音质可能不是最佳的。此外,由于耳朵形状和大小不同,可能泄漏不同的声音量从而导致用户之间的不一致的声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一种包括耳机外壳的耳机,该耳机外壳具有尺寸被设计为插入佩戴者的耳道的尖端部分、从该尖端部分向外延伸的主体部分和从该主体部分延伸的管部分。用于将由位于主体部分内的驱动器所产生的声音输出至耳道中的初级输出开口形成于尖端部分中。用于将空气排出至外部环境的次级输出开口形成于主体部分的面中。当尖端部分插入耳道中时,主体部分的面部面向耳朵的耳廓区域。初级输出开口和次级输出开口可彼此水平对齐,并且面向不同的方向使得它们相对于彼此形成锐角。
次级输出开口可用作受控泄漏端口以使耳机内的声压暴露于外部周围环境。在这方面,次级输出开口可被校准以修改耳机的声响应。例如,次级输出开口可被校准以降低约6kHz的峰值处的声压水平并调谐耳机的频率响应以改善总体耳机性能。
以上概述不包括本发明所有方面的详尽列表。可以预期的是,本发明包括可由上文概述的以及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并且在随该专利申请提交的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各种方面的所有合适组合来实施的所有系统和方法。此类组合具有未在上述发明内容中具体阐述的特定优点。
附图说明
在附图的图示中通过举例而非限制的方式示出了实施例,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应当指出的是,在本公开中提到“一”或“一个”实施例未必是同一实施例,并且其意指至少一个。
图1为耳机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佩戴于右耳内的耳机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耳机的一个实施例的顶部透视切割图。
图4示出了耳机的一个实施例的顶部透视切割图。
图5示出了可包含在耳机外壳的一个实施例内的内部声学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6A示出了声学调谐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前透视图。
图6B示出了声学调谐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后透视图。
图6C示出了声学调谐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顶视图。
图7示出了具有声学调谐构件的耳机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侧视图。
图8示出了具有声学调谐构件的耳机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该部分中,我们将参考所附附图来解释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无论何时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部件的形状、相对位置和其他方面未被明确限定,本发明的范围都不只限于仅旨在用于说明的目的所示出的部件。另外,尽管阐述了许多细节,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可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未详细示出熟知的结构和技术,以免影响对本说明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苹果公司,未经苹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24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