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2488.X | 申请日: | 2013-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9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山中淳史;田所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L1/352 | 分类号: | F01L1/35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可变 气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内燃机的内燃机阀即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闭特性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提供一种可变气门装置,其通过使电动马达的旋转力经由减速机构传递到输出轴即凸轮轴,来改变凸轮轴相对于从曲轴传递旋转力的链轮的相对旋转相位而控制进气阀、排气阀的气门正时。
例如,在以下专利文献1记载的可变气门装置中,具有:输入电动马达的旋转力的偏心轴、形成在所述链轮的内周侧且在内周形成有多个内齿的内齿结构部、配置在所述偏心轴与内齿之间且比该内齿数量少的多个滚子,并且使用从限制这些滚子的周向移动的保持器输出旋转力的减速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17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在所述公报记载的可变气门装置中,由阀簧的弹力引起而产生在凸轮轴上的交变扭矩传递到所述减速机构的保持器。由于该交变扭矩而使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上的多个滚子向周向移动而产生要越过所述各内齿的比较大的荷重。
因此,所述内齿结构部的各内齿的齿顶、两齿面(两齿侧面)磨损而在所述各滚子之间产生缝隙(间隙),从而存在产生杂声等问题。
在此,也可以考虑仅提高所述各内齿的齿顶、两齿面的硬度来减少磨损,但是如果使这些部位过硬,反而有可能磨损所述各滚子。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保持器上作用有交变扭矩也能够抑制在内齿结构部的内齿与滚子之间产生磨损的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驱动旋转体,其从曲轴被传递旋转力,具有在内周形成有多个内齿的环状的内齿结构部;电动马达,其具有根据要求相对于所述驱动旋转体相对旋转的马达输出轴;圆筒状的偏心轴部,其设置在所述马达输出轴上,外周面相对于旋转中心偏心;滚子,其在所述各内齿与所述偏心轴部之间配置有多个,数量比所述内齿的齿数少;从动旋转体,其设置为与凸轮轴一体地旋转,允许各所述滚子相对于所述偏心轴部沿径向的移动,限制沿周向移动,所述内齿结构部设定为齿根面侧部位的硬度比所述内齿从齿顶到齿面的硬度小。
发明效果
根据该发明,例如,即使在保持器上作用有交变扭矩,也能够充分抑制内齿结构部的各内齿与各滚子之间产生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可变气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齿结构部的内齿和转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可变气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结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部和内齿进行的激光烧结的表面深度与硬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内燃机可变气门装置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方式适用于内燃机的进气侧的动阀装置,同样也能够适用于排气侧的动阀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该可变气门装置具有:作为驱动旋转体的正时链轮1,其由内燃机的曲轴旋转驱动;凸轮轴2,其经由未图示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缸盖上并利用从所述正时链轮1传递的旋转力旋转;罩部件3,其固定在未图示的链套上,该链套配置在正时链轮1的前方位置;相位变更机构4,其配置在正时链轮1与凸轮轴2之间,根据内燃机工作状态变更两者1,2的相对旋转相位。
所述正时链轮1整体由铁类金属一体形成为环状,由内周面为台阶径状的链轮主体1a、一体设置在该链轮主体1a的外周且经由卷绕的未图示的正时链条承接来自曲轴的旋转力的齿轮部1b、一体设置在所述链轮主体1a的前端侧的内齿结构部19构成。
所述齿轮部1b的外表面通过激光烧结进行表面处理,其有效硬化深度设定在约0.3~1.5mm的范围内。
在此,如图7的曲线图所示,将所述有效硬化深度设定为约0.3~1.5mm是为了将内齿19a的齿顶19b与两齿面19c,19c的硬度(威氏硬度)设定为约800HV~500HV左右。
另外,在该正时链轮1的链轮主体1a与设置在所述凸轮轴2的前端部的后述从动部件9之间安装有作为轴承的一个大径滚珠轴承43,利用该大径滚珠轴承43,正时链轮1和所述凸轮轴2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24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